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要手段。生态保护是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活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其实施过程中,若违反自然规律,或采用不合理的整治措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生产和生活。因此,须把握好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土地整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恢复力理论的“土地整治+生态”框架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将恢复力思维引入土地整治,构建"土地整治+生态"概念模型,设计土地整治中恢复力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土地整治理论创新开拓新方向和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土地整治离不开恢复力思维,如系统性、动态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等。土地整治需要考虑系统的多尺度效应、阈值效应、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发展等;(2)恢复力的建设可作为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恢复力理论可作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3)实现"土地整治+生态"模式,需要在土地整治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监管全过程开展理论与技术创新,融入恢复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结论:恢复力思维是新时代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理念之一,恢复力理论可为"土地整治+生态"模式提供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与核心区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其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不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不够,增粮不增收等现象,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文章研究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保障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发展生态高产粮食生产模式及适度规模经营,使得三大核心区更好地发挥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出现了要素禀赋优势逆转,即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土地的稀缺性导致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空间和区域上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些因素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文章提出了引导投入务工与务农劳动力结构比例、妥善处理土地开发和保护耕地关系、以市场手段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果:(1)湘东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宜性空间差异显著;(2)湘东区140个行政村被划分为8个项目区,并与传统分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分区影响因素,将8个项目区归纳为近期优先、近期适度、中期紧缩和远期限制4个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论:考虑生态风险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结果较传统未考虑生态风险的结果更具实地符合性;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方法将地理位置和空间属性有机结合,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将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波 《山西农经》2021,(2):49-50
土地整治不仅关乎农村经济发展,也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总结了定边县土地整治经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调研和设计工作,实行多级工程管理,因地制宜,优化设计,重视项目运营和管护。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土地整治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正>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部署,各地不断创新、拓展土地整治的模式与内涵。土地整治的范畴由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拓展至市地整治、再到城乡全域一体化综合整治;目标则由保护补充耕地和建设基本农田,演进至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农村发展,再到支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实现了跨越升级。土地整治夯实农业基础、锚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背景下,土地整治工作专项资金不足和整治任务不断加重的矛盾日益凸显,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巩固和拓展整治资金渠道迫在眉睫。现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成为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土地整治投融资格局。随着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背景下,专项资金不足和综合整治任务不断加重的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效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影响因素,围绕构建多目标导向战略、健全多维度制度体系、推进土地复垦规划重构、创新现代化服务体系4个层面,探讨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等目标,各地以土地储备为原型,结合工作需要,创新了土地整备、生态银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实践做法,推动土地资源储备向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综合整备演化,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系统分析了土地整备、生态银行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基层自然资源综合整备具体实践机制和制度优势,围绕整备主体、实施模式、利益分配、配套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建立自然资源综合整备制度的建议:(1)建立多方协同自然资源综合整备主体体系;(2)探索分类整合、综合开发的实施模式;(3)完善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4)健全自然资源综合整备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从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层面,总结梳理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规划的衔接和融合;(2)强化景观生态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计方法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3)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4)更加注重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后期管护的有效性,主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结论]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30年来土地整治的文献特点,提出土地整治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为中国土地整治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30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整治的研究尺度多为行政区尺度,对自然区域尺度和多尺度的研究较为少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的效益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1)重视土地整治本质内涵及核心理论与目标的研究;(2)提高土地整治数量与质量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生态潜力以及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研究;(3)深化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4)探索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新方法;(5)注重土地整治研究中的尺度界定和多尺度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资源承载趋紧、生态环境约束大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全域整治成为土地整治内涵功能变化新的特征,也是指导土地整治实践的重要思想和亟待深化探索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全域土地整治概念出发,运用文献整理及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全域土地整治突出全地域空间和综合部署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反规划"理念对全域土地整治的指导借鉴作用和关注重点,提出了"反规划"理念下全域整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流程。研究指出,全域土地整治应采用逆向规划方法,通过对全域土地系统与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诊断,优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然后确定土地整治的工程建设目标和内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该文所阐释的通过反规划途径来营造健康土地环境目的的全域土地整治思路,可为深化土地整治探索,推动我国土地整治向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转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的内涵、优势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全域土地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土地整治科技协同创新,促进生态文明联盟团队建设,7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在京组织召开土地整治科技协同创新研讨会.与会的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单位从建设与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未来协同创新想法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相似文献   

17.
裴炳和 《山西农经》2023,(21):102-10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推器”。德化县龙门滩镇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针对整治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出启用“土地整治+”模式,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联动生态环境、相关绿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以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龙门滩镇水系、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推动当地生态治理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的新龙门滩镇,加快推进龙门滩镇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并确定到2022年全国建设1000个国土综合整治示范村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当前,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从浙江到湖北、河南,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必须秉承家国情怀,主动融入和有效服务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