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笔者利用吉林省黑土区6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及其交互项对农户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群体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第二,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交互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互补效应。第三,农户分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等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因此在推行耕地质量保护的过程中,强化政府规制的刚性作用、重视社会规范的软约束力、把握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的双重作用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别化政策等对推进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故林区农户在创业的同时要对生态进行保护。本文基于福建、江西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林区农户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其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构成林区农户创业资本的家族资本、政府资本与邻里资本中,只有家族资本能够直接促使林区农户在创业过程中采取生态保护行为,而政府资本则使得林区农户的创业行为对生态保护产生负面影响,邻里资本对林区农户创业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行为则没有影响。这表明,林区农户在创业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行为符合经济人假说,林区农户对创业的负外部性重视不够。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应将生态保护政策与林区创业农户的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河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河蟹养殖户的生态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江苏泰兴、射阳、如东的250个河蟹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生产特征、政府政策与制度因素、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四个方面探讨其对农户生态行为的影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的劳动力数、养殖收入占总收入的人比重、技术培训、政府补贴、农村社区文化、农户的法律意识这些因素与农户的生态行为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最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三条优化农户生态行为的建议,目的是为河蟹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提升农户耕种收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户生态耕种特征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和Probit模型对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农户生态耕种10种具体行为的采纳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施用有机肥采纳程度最高,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程度最低。农户采纳生态耕种整体水平不高,但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潜力。家庭劳动力比重、生态耕种成本认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律法规认知、生态耕种收益认知、生计分化和生态环境认知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主要内部因素,政府补贴、农田基础设施、生产交流程度、耕地质量变化和生态耕种信息获取难度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结论]政府及基层管理部门应在推动农户非农就业生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完善政策扶持与管控机制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帅  刘芳 《农村经济》2024,(1):32-44
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吉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共计431个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权稳定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技术推广等外部因素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外部因素均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综合作用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力更加鲜明。因此,政府应通过多渠道保障农户产权稳定性、优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提升补贴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调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性,三位一体切实全面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文章利用河南省滑县5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来研究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方法 运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来分析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1)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中的引导规制、激励规制会促进农户采纳有机肥行为,而生态认知中的生态环境污染感知、农田保护责任意识和化肥减量认知正向影响着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2)环境规制中的约束规制未显著,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尤其在约束农户行为方面的效果较差;(3)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中起中介效应。结论 基于当前以环境规制为主的治理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增强环境规制对农户行为的约束,也要发挥好农户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行为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8.
乡村清洁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户是乡村清洁工程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本文以湖北省26个乡村清洁工程试点村为研究范围,对乡村清洁工程实施情况及农户的参与行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和推广主要受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政府扶持力度、农业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居民综合素质越高、政府扶持办度越大、农业经济效益越好,则农户对项目的参与意愿越强;反之越低.对此,本文认为,当前应着重从培养创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三个方面来椎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梨树模式”典型案例,揭示感知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显著,行为态度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显著。(2)感知经济、生态利益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有负向影响,感知社会利益对其有正向影响。在各维度感知利益中,感知生态利益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社会利益、感知经济利益,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3、0.34和-0.06,且农户感知生态利益降低成为激发农户采取黑土地保护行为重要原因。(3)“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短期内可以促进保护性耕作和质量保护等行为实施,但由于“行为态度→农户行为”的负向作用,农户行为决策与感知利益需求不匹配,导致农户黑土地保护热情的间断性缺失,阻碍了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实施。研究结论:研究区应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发挥黑土地保护行为与经济、社会、生态利益感知的协同效应;尊重代表农民利益取向的意愿和选择,构建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一体化的长效保护机制;强化资源要素共享与政策制度协同,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既是农地保护的重要承担者,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单元。文章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以期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以昌吉州奇台县38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P-S-R模型对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45,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般安全的状态。[结论]农业生态环境受翻耕深度、农药使用量、森林覆盖率、化肥使用量等的影响较大;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据此,该文提出拓宽耕地保护范畴、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节水工程、调控水盐平衡、完善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涧县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年初县林业局统一制定年度建设规划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由乡镇组织完成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任务。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乡镇负责落实退耕地块及面积,县林业局提供种苗及技术指导,并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户进行补偿,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作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典型的湿地修复工程,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将淇河生态湿地保护区修复工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货币化,以会计4大假设之一的会计主体为理论根据,把鹤壁市政府作为会计主体,将湿地修复工程的产出作为资产,以货币化理论为基础,资产评估方法为补充,最终对此工程主体的产出进行量化分析,为今后生态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实施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在实施期间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对农户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而农户的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成果的巩固。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得以巩固,本文就四川省凉山州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有关农户的利益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剖析,以期对凉山州退耕还林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农户行为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外部因素中的社会监督和内部因素中的面子观念、群体认同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逻辑和路径,最后利用湖北省18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村干部监督和保洁员监督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面子观念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群体认同对农户该行为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群体认同通过面子观念间接地促进农户采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③面子观念在村干部和保洁员监督与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对面子观念强的农户而言,加强村干部和保洁员的监督对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以期揭示和评估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湿地生态补偿效率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模型及广义精确匹配法。研究结果:(1)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农户生计策略转变,可提高农户生计非农化及多样化程度。除此之外,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实际经营耕地面积、金融机构借贷以及家庭社交情况等也会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显著影响。(2)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整体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可使政策参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增加6 459元,家庭人均收入增加1 756元。(3)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不同类型的生计收入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商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具有负向效应。研究结论:政府应继续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多元化综合性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农户由传统的“单一生计”转向“生计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拓宽农户增收途径,降低农户生计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以此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目标,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是基于土地产权结构调整,在政府和农户间构建的新型契约关系,其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和农户行为的博弈可能并不利于退耕还林可持续政策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补偿是森林生态保护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政府生态补偿的基本含义概括为"强制保护、部分补偿"。狭义的政府生态补偿政策主要指管制并补偿,广义的政府生态补偿政策还包括针对"正外部性行为增加或负外部性行为减少"的补贴;狭义的市场生态补偿是将生态系统服务单独交易,广义还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与其他产品一起参与市场交易。文章梳理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培育补助、退耕还林补偿三种主要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并从生态补偿标准、实施机制、经济主体参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讨论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交易等市场生态补偿形式。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剖析农户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的采纳意愿与行为响应规律,为推广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效果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方面变量均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2)农户的生态理性、邻里之间的交流和示范、有效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服务都能更好地提升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意向。研究结论:(1)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户的生态意识;(2)注重推广示范,发挥农户邻里之间的技术传播作用;(3)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增强农户应用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生态认知和信息传递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影响规律,为制定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激励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熵值法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正确的生态认知可以促进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2)信息传递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经常和亲朋好友或农户就农业生产进行交流、获取生态耕种信息越容易、家到县城的距离越近的农户,其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资源禀赋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年龄低、文化程度高、具有非农谋生手艺、家庭抚养系数小、农业收入比大的农户,其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加强生态知识科普,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畅通生态耕种相关信息的传递,提高农户获取生态耕种技术的便利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西省和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耕地保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地转入户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行为显著降低了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概率;对于农地转入户来说,地权稳定性是影响耕地保护行为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农地转入合同的签订可以提升农户有机肥施用的概率,并且对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合同签订年限越长,越有利于农地转入户施用有机肥。本文为更好地促进耕地保护工作,有效促进农户在耕地流转过程中实施耕地保护行为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