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行蓄洪区运用决策存在的问题,通过选取淮河干流的蒙洼蓄洪区作为"基于风险可控行蓄洪区运用决策支持系统"的典型应用案例区,基于GIS软件和平台,将多种模型与行蓄洪区内的多源数据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解决行蓄洪损失难以快速评估,行蓄洪区风险无法快速有效预警、控制和管理,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等难题,为行蓄洪区规划管理(包括洪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淮河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蓄洪区的运用会造成行蓄洪区内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风险。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易损性及御灾环境的脆弱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4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因素,提出淮河蓄洪区运用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赤潮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的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非常必要。现阶段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主要存在评估指标归类随意、评估体系构建局限和评估指标选取不全面三大缺陷。利用AHP构建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能对赤潮灾害损失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得到的结论为海洋环境损失最大,海洋经济损失次之,社会影响最小,经检验为一种较为简便与准确的评估方法,为我国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污染类生态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污染类生态灾害损失评估可以判断灾害发生的空间范围、严重程度和损失类型,对于应急救援、生态系统恢复及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踪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随着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稀缺,污染类生态灾害损失评估理论、方法、制度体系的确定,能够为推进环境资源作为人类持续发展基本资本储备的量化研究,以及经济发展过程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基础依据。文章在明晰生态灾害、污染类生态灾害等概念和损失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美国、欧盟在法律体系、评估机构、技术方法体系及资金保障等4个方面的损失评估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污染类生态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污染类生态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暴潮灾害已成为目前致灾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合理评估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于防灾减灾及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考虑到灾害系统的复杂性,间接经济损失往往难以统计,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方法,采用山东省沿海受灾城市2003—2007的统计数据,对风暴潮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历年受灾城市的总损失,并制定出山东省风暴潮灾害综合损失分布的区划图。评估结果按综合损失程度排序依次是:威海、烟台、青岛、潍坊、东营、滨州、日照。  相似文献   

6.
风暴潮灾害综合损失等级划分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风暴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并确定灾害损失等级。论文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联立方程模型,综合考虑灾害损失性特征和承灾体脆弱性特征,建立经济损失等级和人口损失等级的联立方程组,对1998~2009年风暴潮灾害数据进行拟合和验证。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显示,直接经济损失、地区经济密度与风暴潮的经济损失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受灾人口数、人口密度与风暴潮的人口损失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密度与人口损失等级呈负相关关系。论文认为,在综合损失等级划分依据和标准下提出的微灾、小灾、中灾、重灾、巨灾五个等级可较为准确地刻画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农业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朗  欧真真 《水利经济》2011,29(5):56-59
干旱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粮食安全。以受干旱影响程度较重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旱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流域农业干旱灾情随年代的发展逐渐加重,且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1999~2008年间流域内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分析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风暴潮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论文以受到风暴潮灾害影响的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有关风暴潮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在渔业方面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评估。首先从捕捞损失、水产养殖损失、渔业设施损失和社会损失四个方面科学地选取了渔业损失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不同省区风暴潮灾害所造成的渔业损失进行了评价,得出虽然山东、广东等沿海省区损失整体偏高,但是受风暴潮影响的湖南、江西和湖北等内陆省区由于防灾减灾机制薄弱,渔业损失更为严重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完善风暴潮灾害预警体系、加强渔业养殖区防护、提高防台风工程质量等防灾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干旱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阐述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为明确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便于把握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方法]通过气象、遥感、统计3类数据,以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我国农业干旱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灾害时空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文献,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分析农业干旱的基础和困境,明确国内农业干旱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阐述未来农业干旱的研究重点。[结论]基于气象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最为系统,时间序列跨度长、空间分布范围广,在监测、预警、评价和格局分析等方面都有细致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主要以监测和灾害评价为主; 基于统计数据开展农业干旱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价方面; 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在逐渐增多,在监测、预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业干旱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麦哲伦的ProMARK X-CM手持型差分测量GPS接收机,以四川省乐至县仙鹤乡为实验区,通过野外实地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后处理,以四川省乐至县仙鹤乡为实验区,通过野外实地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后处理,地图配准等,探索了一套快速,准确更新土地资源的工作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GPS进行土地资源的数据动态更新,速度快,精度高,是进行土地资源数据更新的一种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1.
张鑫  熊敏  刘坤 《水利经济》2016,34(5):51-54
以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为例,分析行蓄洪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框架。运用实地考察法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法确定灾情预警信息依据,结合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提出相应的预警信息传递联动路径。以行蓄洪区预警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为切入点,提出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信息传递预警模式,以最大限度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实现蓄洪区灾情预警信息传递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防洪安全与区内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短时期内蓄滞洪区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调研淮河部分蓄滞洪区以往安置补偿和区内居民建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蓄滞洪区行蓄洪期间居民的临时安置标准和加强蓄滞洪区运用的供给保障机制,以保证洪水期间蓄滞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的行蓄洪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基于GIS模型的蓄滞洪区空间数据库,对蓄滞洪区内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并对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操作;运用RS技术对蓄滞洪区内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蓄滞洪区发展指标体系;探求蓄滞洪区的和谐发展模式,为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流域水利综合规划的特点,将改进的AHP-FCE评价模型运用于流域水利综合规划后评价,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隶属度。运用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淮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后评价的满意度为较好。  相似文献   

15.
沈和  陈蓉  邓敏  仇蕾 《水利经济》2011,29(4):36-40
行蓄洪水的特定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蓄滞洪区管理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蓄滞洪区目前管理现状,分析蓄滞洪区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阐述蓄滞洪区管理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借鉴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工具,对我国蓄滞洪区管理政策工具进行划分。从社会、经济、生态、防洪4个方面构建了我国蓄滞洪区管理制度与政策框架,并结合不同类型政策工具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timation of direct damages caused by three flood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in the section Făgetul de Sus – Ghimeş – Palanca Pass of Trotuș River, with the aim of highlighting the need of improved land use plans. The damage for three land use classes (residential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and agricultur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damage curves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Joint Research Centre (JRC) as well as site specific maximum damage values.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with the help of the ArcMap 10.2 software and FloodRisk tool from QGIS software. Furthermore, the flood risk was assessed using the damage – probability curves, which associates the damag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is method was identified and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rea in order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of flood risk assessment that 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oes the lack of land use plans in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and the flood dam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eatest damages are registered for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land use class for a flood probability of 0.001. In this case the damages reach up to 60% on the scale range of deterioration factor, the total damage value being 2 million euros. For the same hazard probability the total registered damage value for roads is 7500 euro, for railways is around 12,000 euro, while for agriculture is around 84,000 euro.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of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land use plan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we consider that the egalitarianism would be the concept that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also an improve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t local level would lead to a more efficient flood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an be applied for micro-scale analysis, providing quantitative results regarding the flood damage and flood risk assessment. It includes a detaile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at-risk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f flood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水污染治理目标,对多瑙河与长江流域进行了多要素比较和可借鉴性评估。在总结多瑙河流域案例的基础上,对比了两者在污染水平、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基础4个方面的异同;分别从介入与干预机制、监督与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3个方面,评价多瑙河流域管理经验对长江管理体制的可借鉴性。结果表明:在多瑙河流域众多的管理经验中,第三方介入和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最值得长江流域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议安徽省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家先 《水利经济》2005,23(5):46-46
行蓄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做好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管理法规、调整安全建设的规划思路、研究适应性经济产业政策、鼓励人口外迁及建立稳定投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均衡,长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流域管理面临体制、机制、形式、方法、手段等种种挑战,流域综合管理是公认的改革方向。从法律法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公众参与4个角度观察长江流域的管理现状,收集原始信息,采用定量分析,剖析国家、省、流域3个层面的认知差异,分析结果可为辨识流域管理的薄弱环节及选择改革的突破点提供量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