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防洪安全与区内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短时期内蓄滞洪区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调研淮河部分蓄滞洪区以往安置补偿和区内居民建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蓄滞洪区行蓄洪期间居民的临时安置标准和加强蓄滞洪区运用的供给保障机制,以保证洪水期间蓄滞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的行蓄洪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国华 《水利经济》2000,18(6):56-60
文章在简要论述开辟蓄滞洪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蓄滞洪区运用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及建议,包括重新核定蓄滞洪区、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蓄滞洪区的政策研究、采取鼓励发展与限制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政策和依法管理蓄滞洪区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定湘  刘敏 《水利经济》2014,32(5):43-45
蓄滞洪区是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蓄滞洪区生态补偿,弥补蓄滞洪区因丧失机会而减少的收入,对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改善区内居民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蓄滞洪区在我国防洪减灾中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蓄滞洪区生态补偿范围、主体、对象、标准、方法等。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法规或政策,中央财政重点要对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的蓄滞洪区开展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4.
沈和  陈蓉  邓敏  仇蕾 《水利经济》2011,29(4):36-40
行蓄洪水的特定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蓄滞洪区管理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蓄滞洪区目前管理现状,分析蓄滞洪区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阐述蓄滞洪区管理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借鉴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工具,对我国蓄滞洪区管理政策工具进行划分。从社会、经济、生态、防洪4个方面构建了我国蓄滞洪区管理制度与政策框架,并结合不同类型政策工具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出现,洪水保险制度尚未正式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洪水保险工作经验,对天津市蓄滞洪区的洪水保险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天津市蓄滞洪区洪水保险机制建设的具体的措施: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多层风险分担机制;开展洪水风险图的研制和蓄滞洪区保险试点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正>山东省东平县新湖镇位于东平湖二级蓄滞洪区,下辖54个行政村、总人口52689人。新湖镇坑塘资源丰富,域内各类坑塘1万余亩。坑塘主要用于淡水鱼养殖,但受养殖技术、市场行情、渔业病害等因素影响,多数坑塘闲置损毁,经济效益较低。为盘活资源,新湖镇党委政府自2016年开始谋划水田改造项目,经多方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识别三峡库区各区县的农业发展转型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2006—2014年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出测算,并进行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6—2014年的三峡库区及各区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三峡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关联。[结果]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除2006年外,三峡库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提升状态;各区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明显的空间集聚结构;各区县因表现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偏低等特征,使库区不同区县出现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和技术效率滞后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库区农业发展转型问题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加快三峡库区农业转型发展,需结合不同区县的发展问题,充分利用空间相互作用,采取政府统一部署、区域差异化政策以及推广农业科技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制度层面上,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立法缺失,缺乏专门具体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机构,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战略。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地下空间权,建立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完善地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二是建立明确具体的地下空间开发专门管理机构,在该机构内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和下属机构(单位)的管辖范围和执法力度,针对各个地下空间的分支领域进行具体明确的管理;三是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总量、需求量、已开发量以及保留待开发量等数值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制定综合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由此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有助于判断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构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由此探索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区域聚集在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东北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豫南、豫西北、豫西地区。[结论]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其主要受益于系统内的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应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形成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域图形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的空间插值和叠置分析技术,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及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密集带和人口集聚中心;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明显,苏北、鲁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地区;通过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空间聚类,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区:苏北鲁南片区、鲁中片区、皖北周口片区、豫东鲁西南片区;在概括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GIS为设计工具,对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数据库建设进行设计,研究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加工和更新。研究认为,行蓄洪区灾害损失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内容、数据来源与处理、Geodatabase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库管理与整理等关键工作内容;数据库建设完成后的数据采集、加工和更新主体和路径要以淮河流域当前管理体制为依托,以淮河流域当前各项数据统计路径为载体进行。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淮河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蓄洪区的运用会造成行蓄洪区内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风险。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易损性及御灾环境的脆弱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4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因素,提出淮河蓄洪区运用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浅议安徽省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家先 《水利经济》2005,23(5):46-46
行蓄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做好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管理法规、调整安全建设的规划思路、研究适应性经济产业政策、鼓励人口外迁及建立稳定投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鑫  熊敏  刘坤 《水利经济》2016,34(5):51-54
以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为例,分析行蓄洪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框架。运用实地考察法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法确定灾情预警信息依据,结合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提出相应的预警信息传递联动路径。以行蓄洪区预警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为切入点,提出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信息传递预警模式,以最大限度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实现蓄洪区灾情预警信息传递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平湖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又是黄河下游重要蓄滞洪区的现实,认为有必要对东平湖增加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并据此采用两部制水价模式,核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价的增量。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基本水价的增量是0.004元/m^3,计量水价的增量是0.004元/m^3(非农业用水)、0.003元/m^3(农业用水)。  相似文献   

17.
We explore the use of a system of tradable development rights (TDRs) as a method for reducing flood risks brought about by development in flood prone areas. Typical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 focuses on zoning policies which are able to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but result in an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 TDR program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equity while maintain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ly optimal land allocation. We begin with a graphical analysis and then present a theoretical model incorporating unidirectional 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demonstrate how a TDR program could be implemented to internalize these negative external costs.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旅游市场信息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推动旅游市场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在为游客提供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实状况的同时,赋予旅游区管理决策者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必须对旅游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存储和管理。在分析开发相关旅游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介绍了基于MapGIS K9平台的武汉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该系统开发的目的、原则、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等。通过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揭示了GIS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