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掀开了中国近代农业试验和科研史的第一页,是中国农业史上的新生事物及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清末东北试验机构的兴办,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学与技术传播的提倡等一系列活动,对当时的农业改良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面临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清政府谕允饬令各地遍设农会,希图利用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共同振兴农业,摆脱国用匮绌的窘境。清末农会肇始于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清末农会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植树造林以及农业调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其在“整理农业之枢纽”、促进农业改良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组织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加之经费拮据,其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王奎 《中国农史》2006,25(3):3-12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农务学堂,聘请洋教习,引进良种果木等举措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改良和进步。作为张之洞聘请的首位洋教习,美国人布里尔来华工作三年时间,是近代历史上中美以官方性质开展农业科技交流的最早参与者。他在中国引进优良品种,推介国外农具和书籍,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学思想。作为湖北农务学堂的主要筹建者之一,布里尔为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结合史料客观分析,布里尔来华具有多重目的和动机,这也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美官方开展农业科技交流被时代烙印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在甲午战争前,较早见识这类近代科学技术产物的,主要是外交人员和因各种机缘出国的人。他们通过农业机械展览馆、农业机械制造厂和农田等渠道接触西方近代农业机械。所见的农机具包括耕耙机具、收割与脱粒机具、灌溉机具、食品加工机具等。认识呈现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等特征。近代化农业机械的效率使这些中国人惊叹不已,但因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引发了他们对中国要否采用农业机械的思考。这些认识和思考,既体现晚清中西文化交汇中有识之士寻求民族振兴的心路历程,又是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先导和必要的舆论、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春梅 《中国农史》1999,18(3):43-4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农业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认为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振兴农业的有效手段。清末的农业改革在人才培养、品种改良、土性辨别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尽管由于诸多原因,取得的成绩仍很有限,但它昭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开始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历程。振兴实业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时期经济改革的研究,论者大多侧重于工商业的发展,未对农业改革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清末工商业的发展相比,农业改革取得的成绩虽很有限,但改革本身体现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本文试…  相似文献   

7.
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我党和政府制定发展三农问题的科学的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客观上清末民初农业在新政时期的农业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力图对清末民初农业新政的发展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广西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设施沿革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以前,广西的农业科学技术如同国内其他各省一样,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地方官府除偶有善政作某些提倡外,基本上是听其自然演进,而并无何项措置;加之广西地处边鄙,交通阻滞,经济文化素称落后,农业生产的水平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更形低下。清末以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我国,我国的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进入科学农业阶段,广西也才开始有用近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者。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早为许多农业科学工作者和若干有远识的政治家所注目,他们曾陆续到广西进行科学考察及在广西兴办各种农业设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荟萃广西柳州沙塘、桂林、阳朔等地,潜心科研、教学,使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于19世纪末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乃近代中国农业改良和农业教育开始发端的重要标志。农务学堂的筹创和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困境和整顿后的改善两个阶段,而对于其筹创的初期阶段当前极少有文献和研究加以关注。张之洞创办农务学堂聘请的首位洋教习——美国人布里尔的相关档案,从亲历者的角度,帮助今人对于农务学堂筹创初期的相关史实和出现的问题有更多了解;并且为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评述张之洞的这一改良举措提供了更为客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清末,相较有限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而言农村劳动力过剩。由于近代工业和近代城市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传统中国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耕种农业转移到农、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中谋食,这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补充,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化和半封建化,并非同步形成的。其历史发展序列是。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化,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而迅即形成。而农业的半封建化则相对后滞。它只是在半殖民化的推动下,随着自然经济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较大规模分解,商品性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才逐步形成的。本文全方位地分析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机体的内在基本经济特征。认为在中国近代,封建的地主制经济仍占居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严重的脆弱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存在着紧密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力存在着显著的落后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存在着极端的困窘性。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自始至终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尖锐矛盾。它桎梏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举结束了这一落后经济形态的历史命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郑庆平 《中国农史》1996,15(1):43-47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化和半封建化,并非同步形成的。其历史发展序列是: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化,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而即形成。而农业的半封建化则相对后滞。它只是在半殖民化的推动下,随着自然经济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较大规模分解,商品性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才逐步形成的。本文全方位地分析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机体的内在基本经济特征。认为在中国近代,封建的地主制经济仍占居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严重的脆弱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存在着紧密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力存在着显著的落后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存在着极端的困窘性。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自始至终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尖锐矛盾。它桎梏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举结束了这一落后经济形态的历史命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社的一批核心成员学成归国来到南京,他们以中央大学农学院(含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中心,促成了清末农务学堂办学模式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模式的转型。这批农学家先后参与创办了民国时期10个农业与生物类学会,主办了50多种学术期刊,促进了现代农业与生物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引进、传播、本土化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以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主线,对其师生参与创建的农业与生物类学会主办学术期刊的创立过程、主要负责人、关注主题、发展演变等历史事实进行了整理,为研究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演变提供系统史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机灌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的引进、使用始于清末,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首推灌溉机械。戊戌变法后西学东渐,国人对采用西方近代灌溉机械的兴趣日益增加、但多停留在拟议创始阶段,真正在生产上应用的尚不多见。宣统元年(1909)上海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仿制内燃机成功,同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抽水机,标志着民族灌溉机械制造业的重大突破。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南一带由于抗旱救灾的需要,灌溉机械在部分地区曾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推广普及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农业机械,在中国近代农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但是,我国机灌事业的发展並非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加以旧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束缚,昙花一现的机灌事业很快萎缩凋零。本文以清末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向近代农业过渡为背景,冀图就灌溉机械的应用、推广、民族灌溉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灌溉机械使用的若干历史特点作一粗浅的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盛京时报》史料为依据,考察清末民初时期吉林省内学堂的建立及发展情况。并指出了这一时期学堂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吉林省内学堂的发展在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目的是能够为学者后续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农业近代化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恒心 《中国农史》2002,21(3):104-111
在中国近代史上 ,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孙中山“重农”但不“独农”,既强调农业近代化是工业近代化和国家振兴的基础 ,又重视农业与工商各业的协调发展 ;既强调科学技术与农业教育在农业中的作用 ,又重视政府、农官在农业中的导向和管理作用 ;尤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把变革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从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孙中山的农业近代化思想在今日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保中 《中国农史》2006,25(2):51-58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为以富农、经营地主和农垦公司经营的农场为代表的“大农”规模经营的兴起。这些农场和农户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特点,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近代东北农业经营的效益,促进了东北近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部研究我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的新著——《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简介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白鹤文、杜富全、闵宗殿三位研究员主编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下简称《史稿》),最近已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系列中的一部,是中国农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本文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基本特征,深刻阐释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系统梳理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真实立体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就。乡村振兴为中国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实践路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设数字乡村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完善乡村振兴法治体系、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谱写建设农业强国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