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明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投入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促进当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期实现要素替代的平衡性。通过建立C-D函数模型和CES函数模型,以河南省2006—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投入要素的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产函数测量的要素贡献顺序一致,但是贡献率存在差异,C-D生产函数测算得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近10年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63.246%、12.025%、11.776%,而CES生产函数测算得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9.5656%、10.0487%、7.7673%。从长期看,技术革新能促使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C-D生产函数有助于分析和掌握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长期发展趋势;从短期看,在制度、技术、价格等既定条件下,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CES生产函数得出的要素贡献率更能反映当下实际情况,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方法在Cobb-Dauglas生产函数方程中加入土地要素,就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以1996-2003年二三产业总产值与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和建设用地数量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249.511>F(0.01)(4,3),R=0.998>R(0.01)(4,3)).上述三个要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7、0.995和1.038,说明土地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1.038%,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三要素中对二三产业投资弹性最大的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最小,说明资金投入仍是中国二三产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和土地投入对1996-2003年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16.15%、21.51%和14.79%.同时,α+β/γ=1.081≈1,说明土地作为基本的投入要素目前难以被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在资金和劳动力两个要素中,劳动力要素的弹性系数远远大于资金要素的弹性系数,说明,如果一定要以其他要素替代土地要素,以劳动力要素最经济.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4—2014年中国森林公园要素投入的特点,构建CD函数;采用面板回归法验证劳动、土地和资本对全国及各地区旅游收入结构的影响水平;利用要素贡献率分别计算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水平。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分别能够促进旅游总收入增加2.14、0.93和0.21个单位;土地和资本是影响门票收入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和土地是影响食宿收入的主要因素,资本是影响娱乐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其他收入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地要素;2004—2014年,中国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增长68.80%依赖土地要素投入,31.20%依赖劳动要素投入,资本和以技术为代表的其他要素分别贡献3.10%和-3.10%;东、中、西3个地区的要素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不合理的要素贡献率使得中国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差距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对土地要素投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情况进行研究,定量测算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值,分析中部地区各城市土地要素的投入效率及与其他要素的竞争趋势,为省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中部地区各省市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持续增强,土地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替代能力因地而异,其情况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基本相符。研究结论:(1)中部6省市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要素需求旺盛;(2)土地扩张与劳动力增加不可持续,提升劳动与投资效率,使用行政、经济手段抑制土地扩张,能够平衡好用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中性技术进步和偏技术进步C—D生产函数,建立C-D生产函数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对2000-2007年海南各市县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本对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再次为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从东部、中部和西部来看,在东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土地其次,劳动力最小;在中部和西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劳动力其次,土地最小。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2~2008年辽宁省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林业投资、劳动力、林业科技进步、产权制度等要素对辽宁省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林改下辽宁省林业经济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7年间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0.55,0.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7%,19.15%和43.15%,林改作为政策制度因素对于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探索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徐州二三产业增长贡献的定量测算方法为研究目的,以通过Cobb—Daugla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的徐州市建设用地要素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0.08%,二三产业增长对建设用地敏感性不高;建设用地要素容易被资本和劳动力因素替代;建设用地要素贡献率为4.20%,而其增长率达到7.62%,较快增长而较低贡献表明,土地农转用过快而存量建设用地利用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基于林业土地、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资本构建林业要素禀赋结构指数,量化分析2003—2018年以来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并引入莫兰指数(Morans I)刻画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业土地、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指数呈现增长趋势,而林业资本要素禀赋结构指数呈现降低趋势。东北地区林业劳动力要素结构指数较大,林业土地要素结构指数较高的地区逐渐由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转移。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也呈现出局部时空异质性。据此,提出了新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调整都需要与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协调适应,促进中国林业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研究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5个方面受土地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解析土地价格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在东部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东部土地价格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东部土地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225个百分点。研究结论:东部土地价格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土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土地价格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地金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借鉴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关系理论,探讨土地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面板数据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研究结果:(1)土地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土地金融发展水平增加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增加0.201个百分点;(2)土地金融的发展若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则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土地供应由政府控制,土地开发利用资金大量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制度约束下,政府失灵与金融风险两方面问题叠加,进一步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研究结论:土地金融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影响,中国政府具有运用土地金融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土地金融发展中不断累积增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扩张体现为趋同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投入,反映地区差异政策的虚拟变量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扩张;2分区域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均为正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东部地区减少建设用地投入,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促进建设用地扩张,反映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保证,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资源对经济增长束缚越来越突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可持续增长是各国普遍关注焦点。本文基于经典的索洛模型和Romer(2001)的经济增长模型,考虑土地资源的限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模型测算我国四川省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阻力",计算出的阻力值大约每年0.0143,也就是说因为土地资源的限制,四川省经济增长平均每年降低了1.43%,并对这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这对于掌握四川省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影响,合理预测四川经济增长态势,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农户经营角度研究流转耕地与非流转耕地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并找出造成差异的成因,为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加快土地流转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农户投入产出调查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流转耕地与非流转耕地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和处置效应模型研究造成经济效益差异的成因。[结果]耕地流转后的地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单位面积产出减少;耕地流转后土地租金等非物质投入增加,导致单位耕地净收入低于非流转耕地;流转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高于粮食作物;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和土地确权对单位耕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耕地地块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户主民族属性、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差异对耕地是否流转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土地流转风险认知对耕地是否流转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过高的土地租金等非物质投入是导致耕地流转后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去粮化"问题突出;提高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合理配置投入生产要素、加快土地确权登记有利于提高单位流转耕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以农地发展权资本化的地票指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发展权交易与资本要素的城乡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农地发展权交易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基于2008—2017年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地票指标交易的面板数据,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和差分GMM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农地发展权流出区土地与资本要素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基于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及要素相对价格的分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地发展权指标将以配置效率优化为导向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结论]短期内,由于资本约束,流出农地发展权的区域其经济增长会受到抑制;而当农地发展权指标资本化后,流出区获得了较为稀缺的货币资本,农地发展权流出将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同时,在研究时期内,由于农地发展权市场交易机制的构建,重庆市地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收敛效应,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苗  吴萌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96-10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构建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地非农化、土地出让市场化和土地开发强度是作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有效观测变量,我国省际层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效应表现为土地利用水平提升1个单位,将促进碳排放增加0.159个标准单位,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2)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表现为促进效应,影响大小分别为0.173和0.058个标准单位,通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效应,影响大小为0.101个标准单位。研究结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等手段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结构等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间接促进影响,激发土地利用的正向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