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 ,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超越了一般农村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实行的单一性民主治理模式 ,通过能人治理与制度化治理相结合、权威治理与专业化治理相结合 ,实现了农村治理结构的新发展 ,形成了一套新的农村治理模式。实践表明 ,进一步处理好民主与权威、制度与技术的关系 ,优化农村治理结构 ,完善农村治理模式 ,是村民自治制度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事关我国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演变,新的农村主体类型不断出现,农村和城镇、村民和干部、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类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城乡结构演变之所以能够对乡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1)中老年人构成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2)乡村治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不一致,导致治理主体在事实上的缺位;(3)村民与村干部的地位、信息不对等,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的风险进一步增加;(4)农村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紧张关系由此产生。矫正和修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从根本上调整非均衡的城乡发展结构,也要充分重视基层政治行为背后的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动因,实现农村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的一体化。通过制度调适,将农村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纳入治理体系,提高地方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从而激发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余超文 《南方农村》2020,36(1):37-43
农村公共权力日渐呈现异化的趋势。通过长期实际的考察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不顺、乡村社会的无主体性以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等是导致农村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四个民主”、改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乡政村治”新格局、强化村民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等,以此实现农村公共权力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要求,必须依靠健全的乡村民主治理体系予以支撑,因而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反映出国家的整体治理水平。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诸多基础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制约了村民自治作用的发挥,因而需要准确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陈病旧疾"和新生问题,并探索"良善之治"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采用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合作社组织作为我国治理主体,应主动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中,全面提升乡村的社会治理能力。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是合作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运行机制、管理维护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多种复合结构。这些机制属于递进关系,层层相进,环环相托,共同为社会治理作出贡献。对农村合作社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路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正>乡村治理积分制是近些年来在乡村治理中积极运用的一种治理方式。也就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最早运用于乡村治理是作为一种扶贫举措提出来的,2020年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运用。积分制作为一种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十分切合农村实际,且简单易行,将村民心中所感、眼中所见转化为具体分值,让乡村治理由“无形”变“有形”,使软约束有了硬抓手、模糊感觉变为精确赋分,让大家的共识显性化,通过“小积分”解决了“大问题”。积分制在各地不断应用,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为解决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干部缺少治理工作抓手的问题,上海市也开展了乡村治理积分制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凌 《农村经济》2008,(6):75-77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走向开放,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相似文献   

9.
不完善的社会治理法律、向下分化的农民阶层、发展滞后的社会组织与不畅的社会参与机制是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严重阻碍,因此,未来西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优化其农村社会治理机制,重点在于完善农村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强化村民委员会社会治理能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治理功能和优化农民社会参与机制,最终构建以村民委员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村社会治理二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对在乡村治理结构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情况的考察,分析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遭遇到的困境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整合村两委资源、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对策破解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阴玥  周雪 《农业经济》2022,(1):121-123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的公款挪用、账目不清、私吞侵占等财务问题,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治理问题,影响到乡村善治及其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维护。乡村治理中村民自治组织诸多财务问题的出现与其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相关。因而,欲改进乡村治理就必须完善乡村内部审计。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要求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在党建工作、协同治理、民主参与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还有差距,需要不断明确党建引领、村民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方向,构建“四轮驱动”、协同共治的新体系,采取层层激活民主、扩大村民参与的治理新举措,推进依法治村、依规治村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治理,可从农村民间传统文化基因入手,探寻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和内涵价值,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云浮乡贤理事会诞生于有着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礼法兼治等文化基因的转型社会,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和广泛的社会根源,其对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创新乡村治理制度、加强乡村管理等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应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的作用,以村民的积极认同作为乡村治理的价值基础,礼法并用,从而推进乡村社会稳定、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党、政府、村民组织共同治理农村社会的三元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中心,以上传下达、调节矛盾、维护乡村稳定为主要任务,是一种结构合理的村民自治和权限分明的“乡政村治”治理。其优势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利于增强农民民主意识、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等;主要弊端有: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不扎实,权威治理为主,、缺少专业化治理等。建议提高村干部待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单中心”治理模式,实行权威治理与专业治理柯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黄耀丽 《农业经济》2014,(11):47-48
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8.
论村民自治与社区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对我国村民自治历程回顾的基础上,认为推进乡林民主政治的真正难题在于政府权力过大,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权力生成机制以及精英阶层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担忧。而乡村公共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量乡村公共部门为收费而存在,没有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公共品服务。文章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并提出应将村民自治制度函步推进到乡镇一级,推动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等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亟待完善,鼓励审计参与乡村治理是推动乡村良治的重要手段。审计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三个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单一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治理的要求。探寻乡村治理的"三维一体"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三方优势,才是促进乡村治理良性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乡村社会引入的民主和治理制度,要使其在农村真正获得长久发展的稳定基础,就不能仍然停留在只是诉诸"民主"这种动员性的政策话语上,而是应该与农村社会的治理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规则相契合,并从自治的每个环节上做实具体的落实民主的制度,以此让其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