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2013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4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3年土地整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工程技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新兴议题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矿区和农村土地整治研究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增强土地整治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化水平、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将成为2014年土地整治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龙州县"小块并大块"成功的基本经验,为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制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归纳总结做法及经验,对比现行制度,提出改进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的建议。研究结果:龙州县开展"结对并地"进而"小块并大块"后,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土地整治模式,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化项目选择机制,完善与群众及基层组织主体地位相适应的的项目组织模式,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农民的普惠制资金安排方式,完善与中国耕地利用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工程标准。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龙州县“小块并大块”成功的基本经验,为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制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归纳总结做法及经验,对比现行制度,提出改进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的建议。研究结果:龙州县开展“结对并地”进而“小块并大块”后,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土地整治模式,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化项目选择机制,完善与群众及基层组织主体地位相适应的的项目组织模式,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农民的普惠制资金安排方式,完善与中国耕地利用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工程标准。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 2005 年 3 月 11 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当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有关工作。《通知》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稳定农村、发展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一、进一步宣传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根本法律依据,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土地承包权益的有力法律武器。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认真自觉地贯彻执行法律。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详细介绍土地整治项目农民参与现状,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民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土地整治农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整治农民参与"意识和当地农民自觉参与意识;建立相关制度,制定土地整治农民参与具体规范,完善土地整治农民参与的法律要求;细化土地整治农民参与环节,参与方式;建立土地整治农民参与激励措施,保障农民全程参与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创新管理方式和实施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质量管理、加强资金保障、发挥村集体和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目前,多数省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各地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题,共同投入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成都市农村的抽样调查,农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以下几种意愿倾向:农民是否自愿参与取决于补偿预期的实现;部分农民不能适应集中居住带来的生产生活改变;希望通过产权改革真正获得土地的财产权利;希望建立起能够维护自身权益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希望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增加收入。为尊重农民的上述意愿和保障农民的权益,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本文在分析了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对于提高其管理水平具备重大意义。根据辽宁省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系统框架,采用C#语言、ADO.NET、Web ADF和工作流引擎等组件开发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系统。系统具有信息采集、网上签批、网上监管、图形辅助审查、项目查询统计等功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网上监管,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于土地整治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厘清了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层次内涵,阐述了社会资本作用于土地整治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结论:(1)社会资本是农民之间合作的基础,体现在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构建的社会参与网络;(2)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得以显化,是建立和优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3)社会资本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破解建设用地紧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基层实施效果看,土地整治项目普遍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后期管护"和"项目设计纸上谈兵多、实地农民建言献策少"等问题,部分项目施工完后更是"好看不好用"。如何加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力度并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整治,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民建房占地即农宅占地是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宅占地也逐年增多,已占建设用地的近四分之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农宅占地政策,近期加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造成农宅占地乱、管理难、规范难,越权批地、违法占地建农房屡禁不止,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唐山市为例,应以农宅用地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为依据,分析农村宅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规划、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宁夏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区777户农户调研数据,剖析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越频繁,越显著抑制农户土地转出,农户每多参与一次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其土地转出概率就会降低12.10%。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下、受教育程度9年以上、无非农技能的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可能会加深部分农户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依赖性,进而影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工程"的严峻形势下,探索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来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全椒县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具体成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思考。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整治是当前深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性突破,更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与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户意愿的睢宁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确定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方案,为中国开展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典型调研、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础条件差、生活不方便是农户提出农村居民点整治要求的出发点。(2)现状条件越差的村庄,农户的整治意愿越强,更希望集中居住,并愿意为本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3)家庭人口规模、农户建房自有资金、对国家政策的认知是影响农户建房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家庭年收入是影响村庄建设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集中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农户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具有自身的需求,整治工作应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土地整治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更是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方面。因此,农民满意度对于衡量土地整治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研究区10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调研,借助熵权TOPSI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整治满意度和影响满意度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区农户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农业收入占比较大,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积极性较高,并且对于土地整治的效果较为关注;(2) 4个满意度指标的整体得分值较高,说明区域土地整治效果较好;(3)农户人均收入、原有田块整治度、原有道路完善度、原有灌溉完善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均有正向相关作用,平均坡度和到城镇最小距离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满意度具有负向相关作用。想要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满意度,需从田块本身研究出发,综合考虑田块完善度、道路条件、灌排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从而建设农户满意度更高的土地整治工程。[结论]要提高农户对工程建设的满意度,建议前期对项目区田块自身条件和区位条件、道路和灌排条件以及农户收入进行深入调查,尽可能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争取更多农户参与,建设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非农劳动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益的高质量、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统分结合”发展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客观评析了主张土地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的四个错误观点:评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不清”的观点,认为法律对土地集体所有权作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评析了“土地私有制是农村土地改革方向”的观点,认为这种主张的实质是通过永久性地固化原有的家庭土地承包关系来搞农村土地私有化,无视和否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应注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思想;评析了“农村土地私有化会使农民更为富裕”的观点,认为私有土地的自由买卖并不能使农民实现权利与结果的公平,绝大多数农民也不可能通过农村土地私有化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富共享;评析了“‘一田两主’制度是农村土地改革有效途径”的观点,认为这一论断是通过实际架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来变相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从农户视角出发,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镇347份农户调查为基础,定量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三农"效益,为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提供相关建议。研究方法:选取农业效益、农村效益和农民效益共3个潜变量和15个观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揉谷镇土地整理项目"三农"效益处于中等水平,农村效益较好,农业效益次之,农民效益最低;(2)农村效益和农业效益均对农民效益产生了一定的显著影响,但农业效益对农民效益的影响较低,农业效益每增加1单位,农民效益仅增加0.18单位。研究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三农"效益,特别是农民效益的提升,更要确保农民分享到农村效益、农业效益,推动"三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求不足的有效途径,该文以重庆市开县农户调查为依据,从农户意愿角度阐明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必要,运用农户调查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性,揭示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需求特征: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农户经济活动类型、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以及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抵押土地意愿影响显著。为推动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开放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聚焦农户产权心理特征,分析心理所有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质量的调节作用,为理顺宅基地产权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研究结果:心理所有权抑制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相对剥夺感在心理所有权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40.386%。不同维度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均显著,中介作用大小表现为:社会剥夺感>经济剥夺感>情感剥夺感。社会质量在相对剥夺感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起调节作用,其中经济剥夺感主要由社会经济保障调节,社会剥夺感主要由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调节,情感剥夺感主要由社会凝聚调节。研究结论:重视并帮助农户理顺宅基地产权关系;多元路径分类推进,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的权益需求,弱化农户的相对剥夺感;围绕社会质量四维度,全面提升农户的社会融入能力。  相似文献   

20.
A farmer’s decision to adopt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ften takes place in a changing context.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Thailand, rural areas face a deagrari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ominant farming system – small-scale rice farming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 is losing its role as the main provider of household income. The study applies a mixe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farmers adopt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is region. This approach involved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doption an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local actors’ opinions regarding these reasons. Two major reasons were identified: the engagement in diversifying produc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time household members spend farming. These two reasons relate to two strategies farmers use to adapt to ongoing changes: getting involved in changing the farm or maintaining it while limiting the effort they spend running the farm. Initiatives to enhance the uptake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Thailand would benefit from structuring the support provided taking these two strategie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