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闵宗殿 《中国农史》1998,17(4):89-96
《明史·五行志·蝗蝻》(以下简称《明蝗蝻》)是有关明代蝗灾的重要历史资料。它包括从洪武朝至崇祯朝276年间所发生的60次蝗灾及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有的还记载其危害的程度。加之资料十分集中,检索利用相当方便,因而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广泛加以利用。但《明蝗蛹》和《明实录》中有关蝗灾的记载相比,则有很多遗漏,不足以反映明代蝗灾的全貌,抵是《明实录》的篇幅太大一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的本子来算,全书共100册,每册约700-800页,加上有关蝗灾资料都分散在各卷,查找十分不易,所以一般人都望而却步,至今还…  相似文献   

2.
王社教 《中国农史》2007,26(1):42-49
尽管光绪《山西通志》中记载的田地数字不是完全通过实际丈量得来的计量亩,但在目前没有其它更为系统全面和准确真实数字的情况下,其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考虑到资料性质在时间上的前后同一性和空间上的区域相似性情况下,其土地数字的变动应该基本上可以反映清代山西各地土地垦殖的变化情况。从先绪《山西通志》的记载看,清代山西各地田地数字的变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和土地垦殖限度都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占军 《中国农史》1998,17(1):112-112,F003,106
玉米原产美洲,到十四世纪的元代,我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在清代陕西的方志中,玉米别名较多,计有玉蜀黍、包谷、金稻黍、玉黍、玉米、御麦、蕃麦、包粟、御谷、玉谷等十种。其品种则有象牙白、间子黄、火炕子、野鸡啄等至迟在清代初年,玉米即已传入陕西省。康熙七年《咸宁县志》卷1《星舆·物产》所载之“玉麦”,即是清代陕西种植玉米的最早记载。而同州府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五十二年《华阴县志》卷2《封域·方产》。凤翔府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载,见于嘉庆《扶风县志》卷4《赋役·土产》。据说,此时的扶风瘠地已是“皆…  相似文献   

4.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5.
中国栽培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谷茂  信乃诠 《中国农史》1999,18(3):80-85
本文考证了《长安客话》的成书时间、性质和书中记载的“土豆”非马铃薯;简述了欧洲和中国马铃薯的特征和由来,借以说明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农书的相关记载,否定了现今国内主要马铃薯著作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高校教材中关于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明朝万历年间或以前的观点;提出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18世纪的看法并阐述了理由。一、问题的提出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几部马铃薯著作。它们是《马铃薯史略》(1991)、《马铃薯大全》(1992)、《中国马铃薯栽培学》(1994)和《马铃薯栽培生理》(1995)。这些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以来,渤海三省一市在措施实施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使渤海地区水生生物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总的感觉是措施不够有力,实施不够扎实,以此发展下去,还达不到《纲要》提出的2010年的目标要求,渤海生物资源养护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7.
《农村财务会计》2006,(2):13-13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初税亩。”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成为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据《本草纲目》记载,韭菜具温中、行气、散血、杀虫、杀菌等功效,在鱼病防治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要致富,找亚夫。”这句民谣在江苏丘陵地区农民中广为流传。一个时期以来,《经济日报》、《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了农民科学家赵亚夫的先进事迹。《农村工作通讯》2007年第7期刊发的通讯报告《行者无疆》,读后我受到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0.
戴埠镇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杨国庆王新民尤其俊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山区,有“南山门户”之称。全镇辖29个村,2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000人,耕地面积42300亩,山林面积18288亩。山林面积中,按所在区域分:分布在23个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中国农史》2006,25(1):32-40
本文以灾害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对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笔者以为,频发的水旱灾害不仅造成了江淮大量耕地的丧失和可耕地地力的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江淮一些地区传统优势种植农业的衰退以及一些地区耕作制度的逆转。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治蝗管理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完备的:治蝗制度的完善、治蝗组织体系的健全、治蝗人员的积极协调,在治蝗管理上体现了由下而上层层负责的思想。清代的管理机制在清前期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后期,社会动荡,法令法规如一纸空文,治蝗管理机制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吉林省西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的生态脆弱带,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本区农业的发展,其最主要的障碍性因子之一是干旱缺水;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适合于本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而且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秦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农耕为主的演变;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和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彝族之间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变化,造成农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域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人为因素决定了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湖南雪峰山地区楠竹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行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该地区楠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科学规划,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竹之路,优化经营模式,促进竹产业发展,发展竹业品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抓好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丁戊奇荒"的时限和地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平 《中国农史》2003,22(2):38-42
文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等史料对山西“丁戊奇荒”①的时限和地域进行界定,从时间和范围方面来说明山西省区受灾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冯志杰 《中国农史》2006,25(4):24-30
本文对晚清时期农学书刊的出版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时期农学书刊出版的基本态势、特点、重要出版物及其对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晚清时期农书出版沿着传统农书与翻译引进西方近代农学出版的两条轨迹演进.但前者不断趋于衰落,后者则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晚清时期农学期刊的诞生,是农业科技传播领域的一个创举,也对近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福建省松香原料林的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阐明了加速松香原料材建设对发展社会林业的意义 ;文章最后对如何发展松香原料林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对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文章作者根据江苏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江苏省矿产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任吉东 《中国农史》2003,22(4):61-68
本文通过利用《退想斋日记》中所记录的近代山西太原地区粮食价格数据,分析了近代太原粮价的长期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该地区的粮食流通市场状况。本文认为:清代太原地区的粮食流通体系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它所具有的两级粮食流通体系——外部省际与内部县际流通渠道,使太原地区的粮价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