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恢复重建方案对效益的影响;(2)从技术经济角度佐证原脆弱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可能;(3)从地上光温资源、地表水土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变化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极不稳定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低稳定生态系统、高稳定生态系统4种模式;(4)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系统诊断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的学科支撑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现途径;(5)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具有普适意义、提供中国方案的国情差异认知、学科交叉认知、规划决策认知和环境规制认知。研究结论:为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的演替规律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界面的概念,分析了矿床开采对潜水位的影响及矿山土特性,提出了复垦土壤生产力指数的修正模型和复垦土地生产力的熵流模型;提出了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矿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和控制方法与复垦界面生态系统能流模型;讨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山西本为煤炭大省,煤炭资源丰富,带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但是煤炭的开采却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很多采矿区地表坍塌和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变少。如果土地资源不采取有利措施进行保护,将会出现无田可种无地可住的局面,应当在本省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工作,有效保护土地资源,重建生态系统,共建美丽家园。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对山西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进一步做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了本省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性的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煤炭开采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地域矿区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现象,为差异性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述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煤炭开采扰动生态系统要素,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其生态效应明显;这种效应在矿区内和矿区间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尽相同,存在分异现象;影响生态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采矿扰动因子和本底生态条件。研究结论:开展矿区生态监测和修复需要分区对待,并探索其敏感性指标或建立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矿区废弃地复垦与生态环境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区废弃地分布广、污染严重,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介绍了我国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情况;废弃地复垦的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是尾矿基质改良和植物种类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基于3S的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持续规划,但是生态重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多元性决定了矿区土地复垦内容和标准应随其不断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等主要生态退化类型的现状、分布和成因并对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出了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74%),数量自高到低为植食性(12)捕食性(11)杂食性(4)腐食性(2)。从水平方向分布特征来看,植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为混交林刺槐纯林原地貌小叶杨纯林,杂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原地貌小叶杨刺槐纯林混交林,捕食性动物在各样地中分布比较均匀;从垂直方向分布特征来看,除杂食性外,其他类群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各样地中原地貌表聚性最不明显。相似性指数表明生态恢复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原地貌与纯林的相似性指数除植食性外其他都高于混交林的复垦模式。研究结论:复垦模式的选择对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可为矿区土地复垦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部沙漠化与沙尘风暴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建立在对其退化机理的深入认识和各种恢复与重建途径的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和寻求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找出最佳治理方案。文章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化发展,土地沙漠化扩大,沙尘风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矿业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土地复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矿区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治理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势在必行,矿区土地复垦是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步骤.矿区复垦分为采空区复垦、塌陷区复垦、废石场复垦、尾矿库复垦等四种类型,应针对每种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复垦措施.矿区土地复垦的关键是正确评价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3.
煤矿区开采占用了部分农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塌陷土地的形成阻碍了矿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影响了矿区的稳定,引发了矿区生态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片面强调了煤炭资源的重要性,忽视了耕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功能,忽略了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村村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错过了塌陷土地利用治理的时机。自《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起步晚,理论落后于实践,重工程、轻理论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现…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土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思考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土地生态管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结论:推进土地生态学发展要加快构建土地生态学知识体系,加快提升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加快推进面向国家战略和决策需求的土地生态学实践应用等。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地貌结构,水土资源匹配,成土能力,植被初级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土地复垦质量和效果,澳大利亚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对澳大利亚土地复垦操作的全过程,包括矿区运行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原则、常规复垦技术规程、特别类型土地复垦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现部分简述如下。1矿区运行设计详细的矿区运行设计要求与矿山开采规划同时设计完成,包括3个部分。1.且土地复垦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在采矿开始就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商议确定,在确定过程中,矿区附近居民的安全和健康是首要考虑的。复垦的目标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完全恢复开采前的状况;其二,保留开采前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对完善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矿区土地复垦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而土地复垦保障金制度正是实现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制度.通过对国内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现状分析,同时借鉴国外矿区土地复垦金制度的经验,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的完善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西部地区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致使土地“三化”加剧、地下水开采过量、湿地泡沼萎缩、防护林体系欠缺、资源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阻碍了其他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恢复和重建草地生态系统、加强水利保障工程、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和调整区域布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土壤动物对矿区废弃地复垦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矿区废弃地的状况和土壤动物的生活、生理特征,认为采用土壤动物进行矿区废弃地的恢复是改善环境的新对策。利用土壤动物的作用是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新策略,是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废弃地复垦的流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典型区域作为研究靶区。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本生态系统单元,大致估算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运用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通过对补偿标;隹的估算,分析现存土地生态补偿机制问题,构建相应公平、高效的公共政策体系,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