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目前上海市科技服务新农村的现实,通过分析上海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问题,探索科技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现实差距,明确政府干预的重点和方向,以此提高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5.12地震后,国家和政府迅速做出部署划拨财政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和产业的恢复。本文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简要介绍了地震灾区建设过程中财政支持下的资金使用现状,以资金使用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下的资金运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但这项建设工程对各地区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管理、科技资源、投融资、农村人才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政府机构"管理式"控制模式、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乡政村治"二元乡村治理模式三个阶段,现行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党政企不分"等、基层政府的"公司化"和基层政府工作机制的"运动化"等.因此,本文认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政权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今天的湖州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环境优美靓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对湖州的新农村发展进行了考察和总结,提出了"湖州模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农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组成。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通过科技提升农村服务质量。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在重视起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的同时,加强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如何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然成为了当下有关人员最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实际考察和多年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环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课题,赴内蒙古阿拉善,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SEE)从事的社区发展项目进行了考察。SEE是一个由中国百名企业组成的环保公益组织,其宗旨是防治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其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农牧民组织起来从事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SEE在阿拉善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的高度肯定。我们在考察中感到,SEE从事社区发展项目的经验模式,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农民的满意程度就是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终评价。本文基于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指数,对新疆3种不同模式下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均值仅为3.2(一般满意),其中"企业+农民"模式是最有效率的,农民满意度指数为58.26;而"政府主导+农民"模式由于存在政府寻租行为,导致其满意度指数仅为53.16。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实施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由于学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一,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在实施中尚有不少难点: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不明确,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中也缺乏足够的动力;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不清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而且只能是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必须是系统设计、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历程,是浙江农业科技发展的轨迹,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上,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伟绩.本文对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源,也是提高新农村建设绩效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农村存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低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制保障、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基础上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农村人力资源自由性流动机制、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只有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进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基础而长效的作用,要以发展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构筑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各主体的结构状态、激励水平与创新活力直接决定了其支撑效果。目前,新农村科技支撑主体的支撑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农业企业及农业科技园区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机制落后,科技开发投入不足,科技服务模式落后,管理主体职能缺失,建设主体知识匮乏等。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支撑主体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之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手段和目标。文章旨在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背后的成因与制约因素,以期为以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抓手、从科技引领和支撑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该文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对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地调研,采用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的机理、模式、作用和困难问题进行了梳理。[结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与理念协同3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的作用地位还缺乏充分认识,存在财政支持不到位、技术推广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论]整合各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各类主体跨界协同、不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资源全链配置、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财政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持续投入,改革高校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丁一 《农村经济》2007,(11):31-34
农民专业协会已有100多年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模式、规则和运行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产生较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自发兴起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它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制度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其他民间组织一样,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本文作者在深入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民间组织的作用和成效,分析了民间组织当前面临的局限性及原因,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民间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乡村政治"模式的效应在逐渐衰退,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乡村治理模式必须要进行完善,依靠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主体推行的多中心治理乡村模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反思和重构我国乡村治理构建模式的必要性,希望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迎来了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在系统回顾日本三轮"新农村建设"历程的基础上,从政府参与、农民引导、教育培训、合作组织和法律颁布这五个层面全面总结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得出日本"新农村建设"在参与模式选择、政府参与力度、体制机制保障这三个层面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支柱,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提升的同时,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增加了碳的排放.因此,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将成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乡村旅游开发者和乡村旅游主体的角度就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国情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相结合.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力量,必须突出其主体地位.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切实加强,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面临多方挑战,而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