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其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锡生  潘璟 《水利经济》2008,26(5):65-68
为了构建合理而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和体系:从流域的概念、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流域生态补偿的惩罚性机制等4方面阐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体系、流域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体系和流域生态补偿的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2.
汪厚庭 《水利经济》2022,40(1):59-64
基于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下的黄山市农村污水治理实践,分析总结了其现状以及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以流域生态补偿为视角,考虑各地流域生态补偿和农村污水治理的差异性,从管理制度、补偿模式、考核指标、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调整措施:完善组织实施、技术引导和专业监管,运用市场机制推进PPP项目、推行收费制和采用因素分配法分配资金,确定分层次评价和权重分配,以及优先保证污水资源化利用,保证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建立完备的污水收集系统技术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存在补偿的法律法规不完备、补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跨流域和跨地区的协调发展机制以及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生态补偿在制度建设、补偿资金持续供给机制、流域综合开发管理机制、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制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丁双  戴玉才 《水利经济》2023,41(1):78-83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利用拓展能值模型核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双维度机制分类框架机制类型,依据补偿方补偿意愿确定流域政府及其上级政府的补偿额分摊支付比例,并以汾河流域忻州段-太原段为例验证该机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当地大型流域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加大了当地流域生态保护难度,应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确定补偿标准,在流域政府补偿上级政府补差型机制下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并合理分摊支付补偿额,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的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研究,对交易费用的研究较少。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直接影响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人们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内容的界定、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各部分交易成本的分析计量可以看出,要降低流域生态补偿的交易费用,必须在补偿模式的选择以及协议制定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监测的次数和纠纷发生的次数。  相似文献   

6.
实施水生态补偿是协调利益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梳理关于水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将跨流域调水和流域内水生态补偿统一纳入实体水生态补偿范畴,从补偿依据、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多角度进行总结:基于实体水视角的水生态补偿主客体明确,理论体系相对完整,为补偿实践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但补偿模式仍然比较单一,缺少横向补偿的实践应用,更全面、精准的补偿标准也有待进一步确定。而国内外基于虚拟水视角的水生态补偿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虚拟水流动效应的水生态补偿,二是基于水足迹相关理论的水生态补偿。但上述研究缺乏关于水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机理,特别是虚拟水流动量向生态价值量的转换研究。应加强虚拟水视角下的水生态补偿研究,并进一步构建"虚实"结合的二元水生态补偿体系,在现代水资源演化框架下开展水生态补偿研究,丰富和完善水生态补偿理论。  相似文献   

7.
分析13个省份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结合已有流域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探讨补偿标准的具体条款。研究发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具有滞后性,较多地单向集中于上游向下游的污染损害补偿,补偿标准相对单一。提出应实现补偿标准动态化,实施互动双向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进展,归纳了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内容以及主要观点,对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角度,提出新时期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领域以及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在对拉市海退耕还林项目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工具分析了政府、上下游社区在退耕还林中的收益变化,在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后农户的产业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揭示了退耕还林在保护流域环境方面的局限性,提出在生态补偿思路下进行流域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牧区近10年来主要实施的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和措施中存在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普遍偏低、政策缺少灵活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相应保障机制等问题。[方法]通过对国内有关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文献分类梳理,基于我国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对比分析国内外实践,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定性分析补偿机制要素,对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结果]我国牧区草原生态补偿主体应以各级政府为主; 补偿对象应包括牧区牧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者和建设者以及牧区地方政府; 因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导致牧区和牧民的发展权受限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作为草原生态补偿标准; 补偿方式以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以市场补偿为辅的组合模式。保障机制需完善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建设。[结论]我国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须对补偿责任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补偿保障机制等各要素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深入分析,才能确保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满足牧区实际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叶浩然 《水利经济》2016,34(2):36-40
在湿地补水的社会实践中,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成为解决相关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对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从补水方案、湿地补水补偿关系、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方式和分担分配等四个主要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从法规体系、资金保障、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和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多主体协同”对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厘清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提升的内在逻辑,为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主体关系、协同态度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协同能力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仍不尽人意。(3)主体关系是影响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关键变量,在协同态度、协同能力对运行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参与者决策是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高质量关系主要受沟通、信任及公平的影响。(4)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的主体关系更能提高受益区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流域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研究结论:为发挥“多主体协同”在提升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方面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加强异质性主体对共同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期待与信心,提高各主体生态保护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利益相关者间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黄河流域完善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是衡量补偿机制运作效率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流域生态补偿的模式主要包括政府补偿模式、市场模式和准市场模式3种,不同补偿模式下又有多种形式。通过对不同模式下交易费用的内容进行界定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下的交易费用存在部分相同计量内容,但不同模式下由于效率不同,其大小也是不同的。现阶段,准市场模式下单位交易费用取得的效果较好,即这一模式更有效率。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选择应当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和流域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与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不同特点,包括调水工程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的影响、水源流域上下游与受水区的补偿关系、调水给水源流域下游带来的损失等。调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多源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包括成本与机会损失法、支付意愿法、价值损失法、生态足迹法等,考虑受水区用水量、水资源价值、支付意愿等因素对补偿量进行分担。由于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影响的复杂性,且调水工程布局向网络化发展,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一是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二是调水给水源流域上下游带来成本与损失的测算方法;三是调水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测算方法;四是系统考虑水源流域上游保护成本和下游损失及受水区效益,构建调水补偿关系和标准测算模型;五是对于网络化调水格局下补偿主体与对象的复杂关系,研发适用的补偿原理和标准测算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与资金分配是建立跨省水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需要结合试点以来的实际保护投入和保护效果,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分别计算直接成本补偿量和机会损失补偿量,再将直接成本补偿量分配到水源区各区县。建立基于跨省断面水量水质和投入效益的补偿量计算模型与资金分配的熵权模型,以东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为例,计算得到江西省东江源区水生态保护年补偿量31.86亿元,其中直接成本补偿量11.06亿元,并按37.2%、32.2%、30.6%的比例分配给源区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此结果高于《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的补偿金额,可为我国实施跨省水生态补偿中优化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实施差别化补偿方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跨区域生态补偿是常见的问题,其中确定补偿主体和补偿标准是进行补偿的关键.鉴于流域各区域使用生态资源给其他区域带来的负外部性难以通过经济的手段使其内部化,文章提出逐级补偿制度,探讨相邻区域之间补偿和被补偿问题,以降低生态补偿的交易成本.并基于水质和水量指标确定流域逐级补偿标准,对流域逐级补偿制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流域整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洋  毕军 《水利经济》2018,36(3):10-15
在概述国内外生态补偿内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类综述。分析认为,补偿标准计算多基于成本费用法,较少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价结果。未来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分析流域水污染控制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多情景的补偿标准方案;同时结合微观个体行为分析,动态优化补偿标准,促进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精准性及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足迹的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王薇薇 《水利经济》2015,33(3):28-31
水足迹理论与方法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已有水足迹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水资源相关评价指标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构建符合流域生态补偿情况的水足迹模型。以根据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为例,核算大樟溪上游水源区以及下游受水区的水足迹,同时运用机会成本法对流域上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和限制当地发展而损失的间接投入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水足迹的生态补偿模型可以将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水生态保护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可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提供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