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9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土地工程和信息技术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聚焦以生态优先的国土整治与开发,催生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监测及可视化等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整理再分配、土地复垦评价体系、土地开发的环境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动态监测及评价.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国土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国土空间开发、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方法、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20年,将继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科体系、研发污染土地修复新材料与技术,以及加快土地信息技术多维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动态分析闲置土地研究基本特征,挖掘闲置土地研究热点演进路径。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闲置土地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自20世纪90年代始,闲置土地研究不断涌现,已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闲置土地国际合作研究日益紧密,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凸显;(3)从研究发展历程看,20世纪90年代闲置土地研究兴起时,研究主题为探讨闲置土地的不良社会经济影响;进入21世纪后,闲置土地综合治理成为研究热点;近5年来,生态改造研究主题倍受青睐。研究结论:闲置土地研究热度未来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生态治理研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成为本领域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外土地复垦学的提出与发展过程,研究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趋势,为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更加深入,相关文献、论著不断增多,土地复垦学发展不均衡;(2)国内外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拓展,土地复垦学课程建设在课程类型、课程性质与授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3)分析土地复垦学研究热点,土地复垦学课程呈现出课程领域逐步拓宽、课程体系逐渐形成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土地复垦学课程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教学实践,明确土地复垦学课程定位,规范土地复垦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5.
再论土地复垦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30年之际,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30多年的土地复垦学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讨土地复垦学的基本问题及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复垦概念内涵不断丰富,以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生态环境双恢复为目标;(2)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为损毁的土地生态系统,核心任务是损毁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3)土地复垦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基础理论、复垦技术和复垦管理。研究结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土地复垦学的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管理手段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整治技术、管理机制、绩效评价4大领域。结合土地整治行业发展需求,土地综合整治和整理目标多元化受到重视,土地整治过程的公众参与权实现、绩效评价和生态效应研究为当前热点。采用文献分析、归纳对比的方法,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基础,对2012年度国内土地整治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土地整治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入探讨:构建土地整治主流理论,完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基于整治目标多元化注重差异化设计和土地整治集成技术研究;深入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公众参与机制与模式;应进一步走向定量化和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化,突出生态效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城乡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土地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征地冲突等;(2)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法律完善、土地权籍与耕地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村级规划为热点;(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农地综合整治、复垦技术革新、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等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研究结论: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等研究问题及相关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30年来土地整治的文献特点,提出土地整治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为中国土地整治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30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整治的研究尺度多为行政区尺度,对自然区域尺度和多尺度的研究较为少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的效益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1)重视土地整治本质内涵及核心理论与目标的研究;(2)提高土地整治数量与质量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生态潜力以及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研究;(3)深化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4)探索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新方法;(5)注重土地整治研究中的尺度界定和多尺度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管理领域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法制建设、耕地保护转型与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等实践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研究热点;(2)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土地市场化改革、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制度变迁等;(3)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以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等为研究热点;(4)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研究问题外,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理论与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制度创新与耕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是隶属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用以保护和展现具有国家代表性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景观载体。建立国家公园对于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WOS、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内外国家公园领域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等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体制、文化价值、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不同;(2)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研究热度持续高涨,研究文献总量逐年增加,国外较国内研究文献数量多,研究作者以及机构更加多样化,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而国内文献呈现阶段性特点(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但合作研究不足、研究深度欠缺;(3)国外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内容由自然保护向国家公园与利益相关者、与环境变化互动等内容延伸,研究领域广且分散;(4)国家公园的科学定位、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案例借鉴、国家公园与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的关系、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等问题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国家公园的研究应在理论研究、典型案例介绍以及合作研究等方面逐渐深入,以此丰富国家公园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并为进一步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社会评价内涵、原则及框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静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84-91
研究目的:讨论土地整治社会评价的内涵、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专家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社会评价是应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和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土地整治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社区相互适应性和社区的接受程度,发现已经实施的项目或将要实施的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项目建议,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性。研究结论:土地整治社会评价是进行项目普及、公众参与、引导利益相关者建立参与协商机制的过程。引入土地整治社会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土地整治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公众认可,突出土地整治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实现土地整治效益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近16年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动态,探讨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文献,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土地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土地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土地生态安全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其他土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5种类型,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目前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度较高。其他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随着3S、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理论方法将被引入决策支持系统。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将向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及可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 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 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 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 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 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 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 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 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耕地保护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探讨中国耕地保护决策的演进历程及产权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文章基于渐进决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识别耕地保护决策变迁模式并分析路径依赖特征。结果 农地产权的排他性与激励性逐渐强化,有限性相对减弱,为保护耕地营造了安全稳定的产权环境;中国耕地保护经历了体系形成、逐步完善、趋向成熟的阶段,遵循渐进决策模式,在平稳过渡中不断优化;耕地保护渐进决策深受产权阶段性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市场管理与农户行为路径。在制度上表现为冲突、迁移、协同的效应演变,在市场上表现为滞后、服务与激励的特征变化,农户行为则反映了群体效应、外部效应、预期效应的变化。结论 随着产权变迁,产权效应耦合变化推动耕地保护决策发展。未来应优化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健全农地市场的公共服务管理、合理实现耕地生态产品的价值,以促进耕地保护决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实地(河北省邢台市)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与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对我国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不合理、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生态效益低下及乡村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土地效益评价与我国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状况的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应从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现象进行整改,例如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用地及农业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的社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与特色旅游业促进土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土地调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一个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公平和效率目标为线索探讨土地调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便更好地推动相关研究和指导土地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合理性来看,土地调整体现了村民的集体成员权,并在社会保障、土地利用效率与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较大作用;(2)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了调整对农业生产绩效负面影响的产生,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作为替代性机制运转受限,土地确权作为政策约束面临着实践困境的同时也忽视了调整的社会、政治功能。研究结论:在现阶段土地调整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未来要逐步健全调整的替代制度,并加强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 (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 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2016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7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16年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价值评估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与生态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国土空间分类、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及规划协同与创新等方面。研究结论: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而衍生的国土空间系统认知理论,探索了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提出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将是2017年及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模糊模型识别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结果:(1)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其中大多数指标能够准确量化;(2)基于定性与定量的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对社会生态效益做出了整体的科学判断。研究结论:该案例的社会效益属于A3类(非常显著)、生态效益属于B2类(比较显著)。因此,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在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