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四川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耕地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和粮食需求状况,就促进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耕地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著称于世,然而这种自豪感到底能维持多久?如果在建国初期,人口基数尚小,人均耕地尚有2.7亩,我们暂时可以以“地大物博”盲目欣然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人口已逾12.5亿,人均耕地已不足2亩,人口每年要增加1000多万,而耕地却每年要减少几百万亩,并且中国加入WTO在即,耕地资源的发展走势又尚未可知,国人该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分析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现状为基础,选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10年四川省的人口、耕地、粮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人口将达到8989.6×104人,耕地减少到423.42×104hm2,人均粮食496.9kg,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四川省1990~2011年耕地统计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四川省历年耕地的变化情况,同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总人口、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总产量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四川省耕地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驱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耕地资源锐减与缓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耕地则是基础之基础,针对1994年全国耕地减少600万亩,人口达到12亿的现状,人地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焉晚加尖锐,使危机的警钟在我们耳畔敲响。本文简要分析了耕地减少的原因,着重的对耕地减少的缓解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四川省人口、经济、耕地非农化等数据,对其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分析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通过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探讨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高水平区分布较为分散,而低水平区相对集中,分布在川东地区;耕地非农化程度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低水平耕地非农化地区与高水平耕地非农化地区差异明显;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存在耦合性,但是协调发展区极少。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比较缺少的国家。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据统计,1957年至1985年的28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2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800万亩,而同期全国人口增加4亿多,人均耕地由1949年的2.7亩减少到1985年的1.38亩。  相似文献   

8.
对耕地流失的调查及反思杨德才,胡孝德,唐松根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耕地,耕地的增减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虽然我国仅靠占世界总耕地面积6.4...  相似文献   

9.
刘伟 《农业经济》1996,(1):14-16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关于耕地问题的思考刘伟耕地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保证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包括使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之中的几千万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0.
徐静 《农村经济》2003,(11):80-81
耕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持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 ,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资源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一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实现 ,即保持现有的耕地面积不减少和生产能力不下降。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制约因素和实现数量平衡与质量平衡的潜力 ,并提出对策建议 ,以利于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四川省土地面积为 4 8 5万平方公里 ,人均土地面积为 0 0 0 5 8平方公里 ,低于全国平均 0 0 0…  相似文献   

11.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12.
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是从数量上有所保障,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优劣度能否真正担负起应有的生产和生态环境功能,实现耕地总量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从耕地质量的各个指标方面,通过建立一套约束体系来约束限制新补充耕地的质量状况,并初步探讨约束体系相关数据的入库技术及信息共享的初步思路,以有利于实施进一步有效的管理、真正保证补充耕地的优劣度,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涵义,分析了加入WTO后对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适应WTO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退化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包括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控制人口数量、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土地管理,加大投入、改变人们土地利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土地沙漠化导致西部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为保护西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战略决策。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地位这个战略高度。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草)试点,西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政策必须加强,特别是生态税收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西部退耕还林(草)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若干宏观和税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的任务主要是针对新增建设用地中的违法用地,其他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游离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之外。针对土地用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对于基本农田地块,将变化图斑类型分为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明显建设和其他耕作层破坏两大类,其他耕作层破坏再细化为三类;对于非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块,根据耕作层破坏形式的不同,将变化图斑类型分为占用耕地进行明显建设和其他耕作层破坏两大类,其他耕作层破坏又细化为三类;对于非耕农用地及末利用地的地块,采取遥感影像上显示有明显建设迹象为变化提取标准.对于刚刚开始土地平整、临时堆物等尚未有实质性建设而不能断定为新增建设用地变化的情况,可不予提取。  相似文献   

17.
杜建录 《中国农史》2003,22(1):38-44
本文从西夏农业区域、农业水利、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农业生产发展状况。认为西夏立国后农业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普遍使用铁犁与牛耕;人均占有粮食130斤左右。这对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政权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但这些粮食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贵族地主手中,一般农牧民则挣扎在饥饿线上,经常以野菜、草籽充饥。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centred on the fast‐track changes occurring among the Balanta of Guinea‐Bissau—at present, the only ethnic group in West Africa still able to produce a mangrove swamp rice surplus with a manual plough—in their traditionally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 and thei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n the consequences that these changes have had for gender relation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married women's spatial mobility, sexual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access to land, labour, and capital. In doing so,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old debat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gendered power dynamics in contexts where African societies based on domestic modes of production progressively embrace the market economy. The Balanta case offers a new layer of complexity to this debate due to their long‐term resistance to westerniz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their particular conjugal relations, and the paradoxical way in which women have been losing their traditional rights.  相似文献   

19.
农业起源于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时代。以籽粒生产为主导的神农时代相继发生。其间应存在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长短,因地域特点而异。伏羲时代不仅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还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空特征的地理历史现象。过去把神农氏作为华夏农业起源的象征,是囿于‘辟土殖谷日农’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偏见,不仅抹煞了整个伏羲代表的历史阶段,也割裂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式,终于泛化为单一籽粒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单一农业系统,使土地利用偏颇,文化多样性受损,最终导致了生态、生产两败俱伤,形成举国为之忧虑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遵循一定规律而发展的多阶段的农业化过程。目前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逐步从单一谷物生产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弊端,领悟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无疑是我国农业向生态系统的回归,在我国农业中出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空心村整治是一项涉及规划设计、社区建设、土地复垦等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空心村内各类表土和建筑垃圾进行精准复垦实现土体有机重构和耕地快速熟化,是空心村整治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典型空心村内不同类型土体为例,分别测定其容重和含水量,建立土壤压实程度分级标准,明确不同利用类型土体的压实等级,进而探讨不同压实等级土体的改良措施及资源化利用途径。[方法]采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基于文献研阅和数据分析提出土壤压实指数及压实程度分级标准。[结果](1)普通农田、院落农地与林地表土压实程度相对较低,压实等级为Ⅱ级,可直接作为耕层土壤;(2)院落实土与复垦农田压实程度略高,压实等级为Ⅲ级,经深耕翻土等改良措施后即可作为耕层土壤;(3)晾晒场院与土墙墙体压实程度较高,压实等级为Ⅳ级,也可改良后作为耕层土壤,但需综合措施且需经1~2年的时间改良;(4)村内道路与房基实土压实等级最大为Ⅴ级,应优先作为复垦时的垫层使用,若当地土壤资源匮乏,也可作为耕层土壤,但需经过2~3年的改良,时间和经济成本相对较高。[结论]文章研究成果可为空心村不同压实程度土体的资源化利用及复垦土壤快速熟化提供科学参考,对于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空心村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