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存在不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健康、社会参与功能均有所下降,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功能得到了改善,但变化程度不同,而发展机遇和交往与闲暇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中变化方向不同。研究结论:根据失地农民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细致的征地补偿政策,是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减小福利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测算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略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居住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改善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居住环境则呈现出恶化趋势。研究结论: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森的对"福利"新的理解,分析得到:社会保障、家庭收支状况、居住及生活环境、心理、应用权利是衡量失地农民福利状况的5个主要指标.并由此设计问卷对湖北省农地征用前后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农民福利受损的具体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建立非官方的多方参与的征地互动交流平台;加强被征地农民心理辅导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农民福利构成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省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得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湖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扶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弯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云南省休耕试点区的农户调研数据,定量测算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休耕前后的福利变化。研究方法:生计资产量化法,模糊评价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总样本的农户福利水平未有明显提升,且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状况存在差异。休耕后资产富裕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提升幅度最大,除心理状况有所下降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景观环境都有所改善;资产均衡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未有明显提升,资产缺乏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有所下降,两类农户除景观环境有所改善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休耕后农户间的福利水平分化进一步加剧,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分布特征呈现出生计资产总值越大、福利水平峰值出现的区间越趋后的特征。研究结论:为缩小不同休耕农户间的福利差异,促进休耕农户福利的均衡发展,建议政府在现有经济补偿的基础上探索补偿对象差异化、补偿方式复合化的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7.
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从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保障角度提出"两保"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为征地活动及其征地后扶持和补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可以通过经济基础、生活水平、发展条件以及生存环境体现;(2)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经济基础、生态环境较好,生活水平较高,但发展条件离目标值尚有一些差距.研究结论:(1)失地农民物质性资产和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显著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计水平,而被征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农村发展;(2)研究构建的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发达地区农户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结合苏州市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农户征地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不仅包括家庭政治结构、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等,对征地后生活水平的预期、打工机会的预期、自主经营条件的预期以及社会治安条件的预期都会对农户征地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充分保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从就业培训、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途径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优化征地行为,为征地后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福利效应,为改善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下,选取影响农户福利效应的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运用改进的庇古福利效应测算方法对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短期内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值为23.8203,长期内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值为-30.3470,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研究结论:建立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与验证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阐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产生背景,分析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和验证标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政策意见和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测算方法中,土地年产值法仍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市场比较法所依据的比较案例缺乏市场基础;叠加法只包含了土地对于农民效用的58.34%[1],所以仍然对农民权益造成侵害;剩余法较能体现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权益。(2)以不低于农民现有生活水平和足以支付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作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验证条件有欠公平并缺乏可操作性。研究结论:(1)目前,应以剩余法为主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市场比较法是发展趋势。(2)以被征地农民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作为征地补偿水平合理与否的验证标准。(3)以征地为契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对土地征收中区分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弊端分析,肯定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从而明确征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建立征收与储备相结合、征地与供地相分离的管理制度,坚持统一征地、统一供地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济转型的进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身份构成,国有林区职工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享受上面临着广泛的福利排斥。主要分析来自林区内部职工间和林区内外从业者间的福利排斥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正视福利排斥的客观存在,积极寻求弥补对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出现的社会权利,一方面丰富了公民权利的内涵,另一方面重塑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享有福利不再是国家的施舍,而是公民的权利。社会权利是福利国家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文章以社会权利为工具,分析福利国家的缘起及其类型;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利国家演变的三种模式:国家/集体福利模式、市场福利模式、社会合作福利模式及其特点。中国的福利国家在弥补市场失灵、推进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城乡不平等、身份不平等以及福利利益流动不自由的问题。这要通过强化福利国家制度的权利理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福利金统筹层次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最繁荣、思想最解放的时期。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草创阶段,但是当时人类深邃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是否建立一定的社会福利事业制度成为贤君和暴君的分水岭,也是国家崛起或是衰败的前兆。研究先秦时期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对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事业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公园公益性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理念的介绍,并结合实际,指出了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应体现出公益性特征。现阶段应通过对各类景区门票价格的适度控制来体现公益性,并逐渐对现有景区管理制度进行整合,最终取消景区属地管理,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实行国家公园与地方公园两级遗产管理体系,最终促使各类遗产景观门票价格设置在合理水平,保障公民的游览权益,体现其公益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We examine the propensity of respondents to choose the status quo (SQ) or current situation alternative as a function of complexity in two separate state‐of‐the‐world choice experiments. Complexity in each choice set was characterized as the number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hanges in levels of attribute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order of the choice task in the sequence of multiple tasks provided to respondents. We show that increasing complexity leads to increased choice of the SQ and that a respondent’s ag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lso influenced this choice. We outline the effects of the alternate approach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SQ into welfare measure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stated preference experiments, examining passive use values an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leading to welfare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