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吉林省玉米种植相关数据的分析,初步了解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吉林省农户在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第3年其玉米种植行为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宏观与微观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玉米种植行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价补分离政策改变吉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因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导致的玉米价格下跌造成单位面积收益降低时,农户会寻求其他单位面积收益更高的作物,进而调整种植行为。[结论]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对农户玉米种植行为调整具有引导作用。玉米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的农户对价补分离政策不同的种植行为响应验证价补分离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的作用。同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户理解不到位及滞后性问题,因此从完善价补分离政策并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同时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政策调整下农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研究,从资源利用角度为种植格局调整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大豆种植格局驱动机制模型,并模拟三大作物(即大豆、玉米和水稻)补贴政策情景下的作物种植面积转换;其次,核算三大作物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消耗量,并获取不同政策情景下大豆与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转换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量。[结果](1)黑龙江省大豆、玉米和水稻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水资源消耗排序为“大豆<玉米<水稻”,单位产量的耕地资源消耗排序为“水稻<玉米<大豆”。(2)由于单位面积大豆的耗水量最少、单位产量大豆的耕地消耗量最多,当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40%时,大豆净增加面积最多(由玉米和水稻转入),因此三大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最多为2 400万m3,但耕地资源消耗仅增加3.2万hm2。[结论]农业补贴调整,不仅可以满足粮食的总体供给,优化作物种植格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进而减少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还可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结论可以为...  相似文献   

3.
正再有一个多月,新产玉米就要集中上市。市场十分关注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库存陈玉米抛售、生产者补贴拔付、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减少、东北产区干旱等因素,究竟影响几何,新产玉米将以价格涨跌的方式来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今年,我国玉米市场由"政策化"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第一次由市场机制决定新产玉米上市价格。市场预期未来国内玉米市场的"领衔主演"非新产玉米莫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文章以干旱地区新疆为例,通过选择新疆农业各类别中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种植品种及养殖业种类,综合测算2008~2013年新疆农业保险效率水平。[方法]运用SE-SBM-DEA模型,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3方面对新疆农业保险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结果]新疆地区整体上保险效率较高,其中养殖业保险效率高于种植业;农业保险发展不均衡,种植面积和风险均较大的玉米、棉花、仁果类作物的保险效率较低,而种植比重相对不高、风险偏低的甜菜、蔬菜等作物的农业保险效率较高;另外养殖业保险效率水平较高,其中羊的养殖保险规模效率达到最优。[结论]基于此,进一步对影响保险效率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积温是影响农户种植品种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探索其在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下,农户种植品种调整意愿中的具体作用,对农业支持政策效果评价及进一步改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理想作物选择逻辑,利用黑龙江省13个地市47个村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样本农户种植品种意愿调整行为,探讨农户作物品种调整的影响因素。[结果]核心变量积温带虚拟变量(气候条件)对作物选择具有显著性作用,与规模维持不变组对比,该变量在玉米农户调减意愿中作用显著(系数为0.461)。在决定农户品种种植意愿调整的其他影响因素中,耕地面积在玉米调减意愿中呈现负向影响;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项在种植意愿调整中并没有呈现显著性影响。[结论]"市场化采购+生产者补贴"政策明显对玉米面积调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各个积温带约束下,新政在农户调减决策中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建议种植结构调整应区别对待不同积温带的收益差距现实,促进政策支持效果向着符合市场需求、遵循自然资源约束、弱化对相关品种市场供求造成扭曲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镰刀弯"地区按照农业部指导意见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同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镰刀弯"地区作为玉米次宜产区,不种玉米种什么呢?玉米种植面积虽然调减,但是替代的品种是什么?政府如何引导农民转方式、调结构?记者近日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内蒙古奈曼旗是农业大旗,地处"镰刀弯"地区。该旗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处于中国农牧交  相似文献   

8.
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其增产扩种效应对粮食收储政策改革调整具有参考价值。以玉米主产区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增产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未能完全实现玉米“稳生产”的政策目标,尽管改革前期“托住”了玉米面积,但单位要素投入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市场价格和收益不确定性降低了政策施行效果;政策实施有明显的动态性和滞后性,实施第三年玉米种植面积才稳步提升,扩种效应和种植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政策实施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扩种积极性最低,辽宁种植面积提升明显,补贴水平、机械化水平、种植收益以及收购价格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应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大方向,提高优势产区玉米稳产增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政策调整配套举措,考虑其他粮食作物政策调整与玉米政策的适配性和互补性,分区域制定政策目标,提升政策适用性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河北地区的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农户生产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基于149家马铃薯种植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与文本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经定量分析表明,农业人口占家庭人口的比例、单位面积投入、土地使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马铃薯种植年限、单位面积产量以及销售渠道等这7个因素对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意愿产生显著性影响;经文本分析发现,农户急切需要得到政府的帮助,特别是生产种植技术、补贴政策、机械化程度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援助。[结论]农业人口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越高,单位面积投入越高,土地使用以及资金使用越高,则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意愿就越低;马铃薯种植年限越高,单位面积产量越高以及销售畅通,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意愿就越高;农户的基本情况如农民的年龄与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特征、用水情况、培训以及补贴状况等因素对马铃薯种植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作物,目前面临着压缩面积的严峻形势,文章期望探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对面板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情况的演变规律、气候的变化特点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经济政策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黑龙江省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的结果,而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扩大和政府政策支持。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小,影响单产提高的技术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密植、施肥和品种改良。同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结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未来的战略应该是推行休耕补贴控制种植面积;推广少免耕栽培方式,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土地用养平衡;采用早熟、耐密、抗倒、高产、适合机械直收的品种,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提高玉米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对于国内玉米市场来说是极其不平常的一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道路上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玉米价格波动较为频繁的一年.实行长达八年之久的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市场化收购"+"补贴"成为市场新词.2017年是玉米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去库存"节奏仍将是国内玉米市场的主旋律,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减、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补贴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进口粮食的到港频率也将成为2017年玉米行情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2016年10月)》估计,2015/16年度中国玉米期末结余变化量3377万吨,比上年减少410万吨,玉米去库存成效初显。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超出预期,2016年中国调减了3000万亩玉米种植,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玉米面积首次减少。由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玉米价格逐步回归市场,加工企业利润开始恢复增加,预计玉米饲用和工业消费将再现较快增长态势,中国玉米去库存力度将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我国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民收益,也稳定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同时也带来玉米价格倒挂,库存压力增大、粮食种植结构失衡、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发展停滞等问题。2016年,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进行改革,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新政策实施二年多,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一下梳理,分析思考政策改革后的影响,有助于对今后粮食政策的制定积累经验,更为今后粮食生产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本文利用一套独特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1942家家庭农场两期跟踪调查数据,基于DID方法,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家庭农场经营决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收储制度改革导致家庭农场玉米种植面积显著减少,该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2)家庭农场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总体经营面积的下降而非种植结构的调整,因此收储制度改革对规模经营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收储制度改革更多体现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影响,生产者补贴制度由于"补贴错位"而作用甚微;(4)收储制度改革通过风险机制和收益机制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风险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新疆地区种植面积稳定单产预期下滑南疆地区受环保政策限制,部分农田被强制退耕还林,尤其是塔里木两岸耕地预期植棉面积减少1%-3%。而北疆地区,由于棉花存在政府补贴,植棉收益相对稳定,部分农户将玉米、小麦改种棉花,使得北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全疆棉花种植面积较去年变化不大。根据农业规划政策,全国棉花种植向新疆地区集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种植面积下降,预计201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4217.5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价格及供需关系产生影响之外,并在更深层次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方法]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文章首先应用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1997—2015年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板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农户的以往决策、农业技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市场粮食价格指数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致使中国玉米种植布局发生变化。[结论]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产业空间之间的联动性,出台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支持办法,稳定省域之间粮食的供求关系,切实做好跨区域粮食调配工作,实现我国粮食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11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对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禀赋两个一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3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由于户主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户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拥有的耕地面积都较少,农户面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能力较弱;(2)尽管农户普遍认同杂粮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但是缺乏企业带动,订单种植杂粮的比例较低,农户种植杂粮存在较高的销售风险;(3)虽然农户普遍预期玉米市场价格持平和走低,但是多数农户对杂粮市场价格没有明确预期,杂粮收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4)农户普遍不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且绝大部分农户没有获得杂粮生产支持,不利于引导农户种植杂粮。[结论]应从加强政策宣传、扶持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杂粮补贴范围等方面着手,引导北方旱作区农户种植杂粮,减少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其收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411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对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禀赋两个一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3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由于户主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户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拥有的耕地面积都较少,农户面对玉米市场价格下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能力较弱;(2)尽管农户普遍认同杂粮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但是缺乏企业带动,订单种植杂粮的比例较低,农户种植杂粮存在较高的销售风险;(3)虽然农户普遍预期玉米市场价格持平和走低,但是多数农户对杂粮市场价格没有明确预期,杂粮收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4)农户普遍不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且绝大部分农户没有获得杂粮生产支持,不利于引导农户种植杂粮。[结论]应从加强政策宣传、扶持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扩大杂粮补贴范围等方面着手,引导北方旱作区农户种植杂粮,减少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其收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稳粮价、促生产、保粮安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探索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方法 文章以稻谷为例,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逐渐下调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等方案对我国稻谷的产量、总消费、库存和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 (1)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市场价格、总产量和总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库存和净进口量的影响较大;(2)取消最低收购价,虽然能大幅度减小国内外差价、库存量和进口量,但短期内也会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3)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后,稻谷总产量下降水平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托市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取消托市收购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冲击。结论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持效应显著,为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时,应首先考虑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而不是一次性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补贴政策,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来保障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龙江县的调研统计数据,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的态势以及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构建了3个层次、11个指标的种粮意愿评价体系,对影响龙江县农民种粮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对农户种粮意愿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从农户基本情况、农户土地状况、粮食价格及种植成本和政策及外部环境等4个层面对农业劳动力数量、种粮收入、非农收入、自有土地面积、租入土地面积、租入土地变化情况、预计粮食价格增长幅度、每公顷种植成本、种粮补贴、保险投入和受自然灾害面积等11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判别。研究表明,其中粮食价格增长幅度、租入土地面积、每公顷种植成本、种粮补贴、自有土地面积等5项指标权重值分列前5位,对农民种粮意愿影响比较显著。参与调研的135户农户中影响种植意愿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0.19,0.72],其中129户分布于区间[0.4,0.7)中,这表明2019年绝大多数农民种粮意愿一般。[结论]通过对研究区域农民种粮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农民种粮意愿提供政策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提高其他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