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对“屯垦戍边”的高度认同是兵团职工维护边疆安全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之一。长期以来,兵团老职工对“屯垦戍边”保持自觉的高度认同,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安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部分新职工对“屯垦戍边”文化认同在逐渐淡化,这势必给他们维护边疆安全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造成隐忧。新时期,只有大力培育与增强兵团广大新职工对“屯垦戍边”的高度认同,才能更好地开发建设与保卫新疆,维护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2.
屯垦戍边是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屯垦戍边实践具有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取得少数民族拥护等安边固疆、凝聚各族群众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魁一  谭徐明 《中国农史》1999,18(3):101-106
屯垦戍边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维护边疆安全、社会安定和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当中都有重要作用。屯垦戍边的基础之一是水利建设,尤其是在水资源贫乏的新疆地区尤其如此。现代新疆军屯亦是水利为先,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长达数千年的屯垦农业和水利建设对新疆水资源和环境的自然变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效果,也有负面的作用,本文将就新疆屯垦水利的历史试作探讨,以期对这一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有所助益。一、屯垦与水利的历史沿革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兵团屯垦与戍边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具体方式和主要任务,深入探讨了屯垦与戍边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把握好屯垦与戍边关系的几个问题,指出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应当成为当前主要的屯垦形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屯垦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屯垦事业,沿袭和光大了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屯垦戍边的“千古良策”,把马列主义的有关原理同中国当代具体国情相结合,为促进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边防巩固,找到了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历代屯垦,其定位就是戍边,为戍边而屯垦,以屯垦来保证戍边。只有当代屯垦把屯垦与戍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了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性质,其作用影响到屯垦驻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6.
屯垦戍边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屯垦戍边理论是指导我国屯垦戍边事业的行动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恢复、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和...  相似文献   

7.
<正>屯垦经济史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传统农业经济的功能,而且屯垦与戍边紧密结合,发挥着双重作用,在西域地区更是如此。目前学界在中国农业经济史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但涉及专门研究屯垦经济的成果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屯垦经济是农业经济的边缘领域,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8.
1996年 3月 ,中央 7号文件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改变 ,兵团的体制 ,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但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任务不变。”1 997年 5月 ,江泽民在中央某工作会议上指出 :纵观 2 0 0 0余年的新疆屯垦史 ,说明了加强屯垦戍边 ,有利于边疆开发 ,国家统一 ;反之 ,会招致边境不安宁 ,甚至产生分裂国家 ,破坏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 ,引发外敌入侵。 1 998年 7月 ,江总书记第二次视察新疆 ,又指示兵团 :要不断增强屯垦戍边实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 ,仍要牢记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45年来 ,2 0 0多万军垦人牢记党中央的指示 ,屯垦戍边 ,保…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分布变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屯垦戍边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新疆地区呈现出“两圈一线”的战略分布格局,作为履行“三大任务”的“兵团战士”,以团场为依托遍布天山南北。兵团人1:7的分布不仅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归纳总结兵团人口分布变动的特点,认识其历史意义,对于优化兵团人口分布,从而更好地发挥兵团三大作用、促进新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型团场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团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团场职工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屯垦”与“戍边”的双重任务。数量充足、综合素质较高、能安居乐业、奋发有为、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团场职工队伍,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需要,是推进团场改革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团场农业职工队伍发展、劳动用工管理情况及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屯垦戍边历史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屯垦戍边经济。它是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下建立半军事半生产性的专门组织到边疆地区一边从事生产劳动,一边担负边防任务,即实行”寓兵于民、兵民合一,以劳养武、劳武结合”,建立起一种基于特殊需要的社会生产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屯垦戍边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新疆石河子大学屯垦文化研究院张安福和文学艺术学院王春辉所著的《西域屯垦人物论稿》于2011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屯垦人物是西域屯垦历史的核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屯垦人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奋斗与奉献精神,缔造了恢宏而灿烂的西域屯垦历史。  相似文献   

13.
团场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基础和主要载体。团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及运行机制承载着增强屯垦戍边实力、繁荣团场经济、致富职工群众的任务。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利益均衡的角度,探讨团场现行经营体制及运行机制模式,以期对团场农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兵团党委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全面把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纵观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全局而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兵团实现"十一五"规划、在西北地区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目标,是一项伴随兵团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李春林  相似文献   

15.
屯垦制度是国家为实现屯垦戍边使命而设计的一项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制度,其制度绩效关乎边疆稳定与西北安全。文章尝试采用"政治—社会—经济"的三维绩效指标模式,选取1995-2014年兵团相关数据,用熵权法对屯垦制度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屯垦制度综合绩效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稳定中有波动,经济绩效上升显著。以此为依据,文章从屯垦职能细分与戍边专项相结合,兵地融合发展与兵地联合维稳处突机制构建相结合,屯垦戍边与屯工戍边、建城戍边相结合,充实戍边队伍与加快经济发展相结合等角度提出屯垦制度创新的思路,以期提升兵团屯垦制度绩效,实现维稳戍边和西北边疆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兵团党委把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解师市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分析了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建设新型团场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就推进新型团场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展望》1991,(4):23-24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冲积而成的大平原。区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建国后,经过50年代10万官兵屯垦戍边和60至70年代几十万支边青年的开发建设,在沉睡的广袤荒原上建起了庞大的国营农场群,开垦了大片荒地,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相似文献   

18.
从城镇化的历史变迁与演进过程来看,其核心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考虑到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职能,兵团城镇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因循内地城镇化建设走的老路,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先着重分析了兵团城镇化功能作用、动力机制、客观环境、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特殊性和兵团屯垦戍边使命下城镇化应注意把握的八个关键点的基础上,提出与屯垦戍边使命相适应的兵团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旨在把城镇作为屯垦戍边职责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兵团屯垦戍边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兵团离退休职工队伍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即“银发资源”。充分发挥银发资源的优势,对进一步开发兵团人力资源,更好地承担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推动兵团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兵团党委根据新时期新的任务,提出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战略,确立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目标任务。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举措,为我们加快建设农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