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GE模型框架下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 《水利经济》2010,28(5):38-42
在评述国内外水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微观农业灌溉用水模型嵌入宏观CGE模型为例,探讨了CGE模型框架下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水价研究方法:在CGE模型的统一框架下,考虑农业灌溉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水污染问题,由CGE模型内生得到不同用水类型的价格加上各自的环境水价构成可持续发展水价。并分析本模型的特点,认为这种微观宏观结合的模型具有不少优点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具有弹性,可以研究流域水价变动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大国,农业水价的变化对农业影响较大。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农业水价效应的研究进展。[方法]农业水价效用是指农民在消费水资源时对农业水价的满足程度,由于农业用水是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农业水价效用体现在水价变化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引导以及由此导致的节水技术采用,种植结构调整等生产方式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农民收入影响及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等。[结果]国内主要通过需求弹性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价变化对农业节水、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国外专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农业水价对农户行为、经济价值及管理体制的变化。[结论]该文探讨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即农业水价效应宏观性不足、研究缺乏完善指标体系、水价效应滞后性关注不足。提出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发展趋势:(1)拓展视角,从宏观角度观察;(2)建立完善的农业水价效应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改革,关注农业水价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是建立合理水价制度的基础。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及印度等典型国家农业灌溉水价分担方面的法律依据、农业用水成本构成及农户水价分担、政府补贴及其形式等的特点,总结提出这些国家农业灌溉水价分担对我国的启示,对于我国农业水价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华  徐存寿  季云 《水利经济》2006,24(3):36-38
剖析《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农业水价制定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农业水价制定原则、农业两部制水价的内涵、农业用水两部制定价模式及具体表达式等问题,指出其具体计价、计费公式存在着物理意义模糊、不同用水条件考虑不全面、定价模式本身存在着实际操作性较差且不能保证供水单位持续运行的缺陷。提出农业用水应考虑公平性原则、两部制定价的意义及两种农业用水两部制水价定价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农业水价政策作用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不断恶化的灌溉水利设施,政府与灌溉管理部门对农业用水价格政策寄予很高的期望。本研究在农业用水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皂河灌区12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业水价政策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民与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没有影响,提高水价有利于增加供水单位收益,但却降低了农民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制度的变迁及农业水价的制定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水价福利效应。以湖北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为例,分析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实践效果及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水价改革强化了农田灌溉中的水量限制,而忽视了既定制度约束下农民用水的需求理性和灌溉系统脆弱的供水能力;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加剧了灌溉供水的时间需求与灌溉系统输配水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业灌溉水供求脱节、水资源利用率下降,难以达到节约用水和改善水资源分配效应的预期目标;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用水交易合约化是水价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农业灌溉水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以浙江省水库灌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水库资源发达、农业灌溉用水多的浙江省为例,基于制度演化的理论视域对我国现行农业灌溉水价制度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农业灌溉水价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文章基于2000—2019年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相关数据,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效率、用水价格、种植结构等因素纳入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模型,估计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水资源安全。方法 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辽宁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结果 (1)不考虑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用水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对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特别小。(2)考虑到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除了朝阳和大连,其余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在2014年前后呈现出负向增大的态势,水价改革还有较大的效力空间。(3)辽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种植结构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4)城镇化程度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由正向较强逐渐向负向较强的演变。结论 依据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种植结构、用水效率和城镇化程度是影响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主要因素,合理制定城镇化规划对该因素回归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地级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水价不仅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动力,也是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改革农业水价制度,合理调整农用水价,是提高用水效率、克服浪费用水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业水价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供需双方挤出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农民用水权益的理论体系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超 《水利经济》2010,28(4):37-41
对农民用水权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水量权益、水质权益以及水价权益的角度将农民用水权益分成不同的类型,进而全面梳理农民用水权益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农民用水权益既包括农业用水量的灌溉问题,农业水质的用水安全问题,同时又涉及农业水价用水负担,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及农田水利参与管理的情况也是保障农民用水权益过程中重要的外部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农户作为微观经营主体,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将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达到节约水资源与保证粮食生产的双重目的。通过分析农户粮食生产用水行为,探讨水资源短缺约束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诱致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2019年对山东省728份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分析、Logit模型等方法,对农业用水非农化约束下农户的粮食生产用水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在农业用水非农化态势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以保证粮食生产。农户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灌溉水源与灌溉方式对其节水技术的采用影响显著为负,农业年收入、小麦及玉米种植面积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纳行为影响显著为正。结论 规模化经营是大型节水设施应用的基本条件,应当加快农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灌溉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改革制度,促进农民节约农业用水,以此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业水价改革:建立节约型农业用水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合理的水价不仅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动力,也是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改革农业水价制度,合理调整农用水价,是提高用水效率、克服浪费用水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推行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水价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有敢经济手段,灌溉水价的调整对农户用水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诱导出农户的节水行为。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分析了水费在农户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例,重点分析了灌溉水价调整之后,农户用水行为的变化,以及农户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最后提出了加强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部分地区进展相对滞后。利用制度变迁及制度配置理论,分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地区小农户对农业水价提高的接受意愿较低,客观上造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难以发挥作用。该困境的核心成因是奖补政策无法缓解改革中的小农户风险,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对已有非正式农业用水制度的路径依赖,催生了对农业水价新制度的适应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初级制度不够完善,加剧了农业水价提高后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提出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水价改革的微观主体管理模式,将生存灌溉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纳入奖补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四川武引灌区为案例,实证检验农业水价现实运行情况与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契合程度,探讨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方向。[方法]文章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分析农业水价影响因素,建构“成本导向、支付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测定农业水价的弹性区间。[结果]市场作用下,供给维度要以供水工程成本为基准,需求维度在用水户承载力支付能力区间较为合理;由于农业用水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农业供水的垄断性,政府应为农业用水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业水价构成应以平均运行可变成本为最低参考标准,也可实行全成本农业水价,以此符合“成本导向”。“支付可行”表现为实际支付能力和心理支付意愿,农业水价既要考虑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情况,判断用水户实际支付能力,又要研究其心理支付意愿,分析现实情况和心理参照点的差别情况。[结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学理建构与现实运行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即优化“成本导向”形成机制,科学建立灌区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制定准则,确立农业用水计收方式。优化“支付可行”形成机制,积极促进用水户增收,提高水价实际支付能力,强化宣传提高用水户心里支付意愿及加...  相似文献   

16.
将水权交易和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结合,以种植面积、农业用水定额、污染物浓度为约束条件,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建立农户灌溉施肥行为模型,分析水权交易和排污控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用水量与农作物价格成正相关,与交易水价和边际灌溉成本成负相关;一定范围内肥料施用量与农作物价格成正相关,与边际施肥成本或边际环境成本成负相关。模型证明,当农业用水定额内水权可交易时,水市场的存在和水价政策将激励农户减少灌水量,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7.
李智  张慧芳 《水利经济》2011,29(2):35-37
以农作物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概念,研究灌溉水价、灌溉用水量、农户收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讨论农户在一定条件下可承受的理论极限灌溉水价,为相关部门制定灌溉水价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冬小麦为例进行分析,绘制灌溉用水需求曲线和农户收益曲线,显示出灌溉用水量、农户收益随着灌溉水价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并得出农户种植冬小麦时可承受的极限灌溉水价。  相似文献   

18.
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国内外水价政策,得到以下启示:对农业灌溉水费实行单纯的"暗补"是低效的,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明补"是改变农业用水低效的最有效方式,应改变我国农业灌溉不收水费的"暗补"方式,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分析了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实施"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节水效果明显为例,说明农民易于接受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海河流域为例,通过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分析计量水价、定额管理和按亩收费3种农业用水政策在不同节水目标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政策会带来作物播种面积和灌溉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部门社会福利。具体来说:(1)随着用水成本的提高,灌溉作物总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减少,雨养作物总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作物总播种面积波动幅度较小。(2)不同节水目标下,按亩收费政策使各作物灌溉强度下降幅度最小。(3)相同节水目标下,计量水价政策更符合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但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4)定额管理政策能够以较低的农业部门总福利损失节约更多的水资源。(5)水资源的节约虽使农业部门整体社会福利下降,但几乎不会给农民带来农业生产利润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0~2006年灌溉水价和与之对应的每公顷毛灌溉定额资料为基础,应用计量经济学需求函数模型,建立兵团灌溉水价与灌溉用水量的定量关系,利用以上研究成果对兵团灌溉水价改革进行预测,根据兵团各师农业灌溉节水量测算农业灌溉水价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价这一经济杠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