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稻作祭祀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正月行事"、"農耕祭事"、"祈年祭"、"御田植祭"、"田楽"、"雨乞祭"、"神嘗祭"、"相嘗祭"和"新嘗祭"等丰富内容,是"生死合一"稻作与生命轮回统一的祭祀观念、"稻米有灵"贯穿生活的独特祭祀信仰以及"天地有道""各有条理"的秩序性祭祀形式的高度融合,鲜明地反映了日本人的宗教意识和民俗习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日本采取了诸如指定其为国家非物质遗产资源、明确具体保护单位、吸纳民间资金、建立保护基金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文化和情感纽带、资助后备人才培养、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等措施,收效明显,可为中国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它的保护利用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面临着艰巨性和紧迫性。在对云南至2015年被列为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6个少数民族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调研的基础上,归纳了云南少数民族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分析了其保护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利用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探讨陕西省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从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分析出发,对陕西省水文化遗产构成类型进行梳理,指出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历史深厚、类型多样、地域特色明显,河流、水利工程等资源等级较高,诗词、碑刻、民俗等资源存世量大。分析当前在认识理念、管理体制、保护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建设应着眼于以生态系统修复、人文系统重构、价值系统重塑、产业系统创新、管理系统再造的"全域统筹、理念重构"和基于遗址遗迹型、工程功能型和非物质文化型遗址功能与特征的"分类保护、层级联动"两大核心策略,兼顾"点、线、面"3个空间要素,构建陕西省水文化"点状布局、线状串联、流域覆盖"大遗产格局。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载体,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行中面临着被破坏的压力,村落原始的风貌也受到破坏,为了保护历史遗留给本课题的宝贵财富,建设美丽村庄对古村落开发极具意义。本文以古村落研究作为切人点.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传承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延续。探讨其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与修缮策略,要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与修缮,再利用村落文化,发展村落旅游,让人们欣赏古村落建筑艺术价值。古村落文化遗产在当代旅游发展中有重要价值意义,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址能带给人们视觉感官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闽台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着重强调农业生产技能亟待加强传习与保护,而对生活习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应注重整体一致性。古村落保护要介入资源产权制度以充盈保护措施,而对弱经济价值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则重在宣传其深层教化作用。同时应充分拓展思路,加速利用新媒体方式留存并将民俗文化元素创意输出。当然,必须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加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律及制度化权益保障,适当增加"学术监督"。在"文化产权资本化"过程中,既注重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又要借助"司法救济机制"和"民间解决机制"等方式,辅助解决其间的侵权与纠纷,用以尊重文化资源的公权属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四川古镇历史悠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且类型各异,有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古镇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存在。但现阶段,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后继乏人、碎片化保护和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保护传承人、进行"可视化"和"体验化"开发、开发保护并行以及建立全省全局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对延续中华文明火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当前,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农耕文化遗产呈加速消亡态势,生存环境恶化导致传承危机,保护制度未成体系,传承途径缺乏创新。新时代,要切实转变观念和思路,让农耕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其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农耕文化遗产,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做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稻作农具除了发挥劳动工具的作用之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南稻作农具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农具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实用行为习俗表现,到对农具的爱惜、敬畏,甚至视其为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这些都是农耕文明长久积淀的成果,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形式与文化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农耕文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始建于1512年的江西万年县,历史厚重、秀美神奇、人文鼎盛,她享有"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的美誉。早在14000年前,这里便是天地形胜、稻花飘香。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经中美联合农业考古发掘,认定为当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据考证,万年吊桶环遗址为早期人类的猎物分配和货币交换场所。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效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达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方法]文章以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分析其资源特征、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采用AHP分析法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需求,提出优化其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的规划、模式及策略。[结果]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_1)、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_2)、客源与市场特征(B_3)和外部因素特征(B_4)的权重分别是0.43、0.22、0.10和0.06。[结论]在比较其生态价值、环保价值、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发现在稳固生态价值与环保价值的同时,挖掘新疆坎儿井的旅游价值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为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权重最低,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旅游效益权重低的主要原因;农业遗产资源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互惠共赢,但必须建立在重视农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及其宣传保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12,(2):119-129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研究中来,"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始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提出了不同见解,但始终未能形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发展演进的系统梳理,和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保护对象扩展过程的考察,澄清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这个问题;并从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探讨了"怎样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学术热点和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包含了古遗迹、文献资料、技术器物和思想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农业文献类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农业史、经济史、技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乃至整个文化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我国现存的2000多种古农书文献中,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本身在农业和文化两个层面都具备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具备农业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价值。无论从农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而言,茶叶在世界范围都具有重要价值。茶文化遗产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是重要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茶文化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科学研究等价值,对茶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梁诸英  陈恩虎  秦中亮 《水利经济》2010,28(4):54-57,61
水利文化遗产是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水利文化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对皖江地区圩田景观、水利遗址、水利技术、水利民俗展开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地区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的相关建议:与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弘扬地方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文章以正在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为例,在充分挖掘、总结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区文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和总结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结果](1)施甸布朗族拥有祭祀、婚嫁、民间故事传说、原生态歌舞、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习俗等六大类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每一大类民族文化资源均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2)施甸布朗族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文化元素弱化、失传、异质化、散失以及文化传承人处于文化传承与维持生计的两难境地等5个方面的问题;(3)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条件,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施甸布朗族文化乡村旅游"五个一"整合开发模式。[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较好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西苎麻文化资源的现状,以"互联网+"地域特色创新融合发展,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现实价值,探求文化创意传承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日,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结果揭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王思明教授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喜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是首次对江苏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全面、深入的专项调查研究,填补了江苏省在此类领域的空白。该研究成果为江苏省各级政府和农业、文化等领域管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生命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亳州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探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李根蟠 《中国农史》2013,(1):107-119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报告简要介绍了毛泽东"古今中外法"的内容,以及"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任务的提出与"古今中外法"的关系。报告指出,逆向考察和以今证古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路径的一大特点。作者以战国秦汉农田水利史为例,谈了如何在农史研究中运用"古今中外法"的体会,其中论及自然生产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