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2.
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农地城市流转是乡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农地城市流转,一方面,使土地价值增值,土地收益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优质农地减少而危及到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引起不可逆转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提出在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设置土地的可转移发展权,并通过市场交易,使之既能控制农地城市流转,又能兼顾农地保护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3.
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被认为是阻碍农地租赁交易顺利达成的重要原因。为揭示市场失灵抑制农地流转的内在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农地供需模型反映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的影响,并利用中国5省14个样本村563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存在内在关联。在农地市场失灵状态下,高昂的农地交易成本、低水平的农地市场流转价格以及农户对农地的依赖均是导致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能够有效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农地市场化流转带来的收益,降低农户对农地的依赖,从而缩小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价格差异,最终推动农地流转。异质性分析发现,现阶段在农户群体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满足口粮型”农户比“追求收入型”农户更容易受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将会显著缩小“满足口粮型”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  相似文献   

4.
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有利于解决目前农地流转过程中产权界定不清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农民社会保障无着落等问题。而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直接主体,其意愿在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作者以陕西省的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进行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意愿以及产权分配比例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外部环境变量、流转过程变量、农户对流转制度的认知变量以及农村金融可获得性变量对农户的流转意愿和产权分配比例都会有影响。最后作者依据研究结论,从农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产权分配比例、农村劳动力有保障转移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步伐加快要求以农地流转为契机来化解制约我国城乡发展的人地矛盾,同步实现农户收益提升和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目标。研究阐述了农地流转政策优化对促进农户收益增进的意义;从农地流转前的市场机制风险,流转中的利益争夺风险和流转后的社会保障风险等方面来分析农地流转中的若干问题;给出培育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创新农地流转服务机制和健全农地流转保障机制等若干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农产品主产区湖北省京山县农户农地流转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农户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农地流转决策,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是否愿意流转土地,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的结果;(2)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中,愿意永久定居城镇,认为农地撂荒有限制,向往城镇工作机会多、收入高的农户,更愿意流转农地;(3)对农村未来生活预期程度高,认为集体福利及国家补贴重要的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较弱。研究结论:(1)主动听取农户意见,尊重农户农地流转的意愿,在经济预期上对流转农户进行合理的补偿;(2)鼓励农业大户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新的技术和耕种方法,并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转移;(3)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高效、公开、便捷的就业信息平台,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4)健全农村农地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农村土地处置管理平台,对农地撂荒等不良现象从法律层面上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7.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Logit与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理论上,农地整治能提高耕地生产性收益与非生产性收益,降低劳动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土地和农机的使用成本,使得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2)实践中,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非农就业状况对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研究结论:现阶段,为活跃农村耕地流转市场,应加快推进农地整治、提高农地整治质量、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定耕地流转价格,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增加城市非农就业机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都市和重庆市农村地区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农地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的因素不尽相同:农地流转价格、有无农地流转中介、有无政府补助购买社会保险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农户农地转入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及构成、农地流转价格、有无农地流转中介和有无政府补助购买社会保险等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其又必须以农地流转为前提。以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为对象,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文化水平、搬迁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土地细碎化程度及土地流转经历对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文化水平越高、搬迁意愿越强烈、家庭劳动数量越多,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越强烈:土地细碎化程度是农地流转的一个限制因素;已有过农地流转经历的农户,越愿意进行农地流转;②研究区农地流转意愿较强,有52%的农户期待农地流转,需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农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经营大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经营大户是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它,是指农村中自筹资佥能力较强、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符合市场需求、有适度的经营规模、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产品的科教含量较高和销售渠道较稳定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合作(合伙)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农业经营大户是新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种经营方式体现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农业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如何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农户信息化的概念,并在分析发展农户信息化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的信息服务和农户信息素质两个角度提出了实现农户信息化的途径,对解决农业信息入户和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farm‐level diversification affect the income level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rural household survey, the empirical results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versification effects across rural income strata and variou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iversification, especially involving nonfarm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brings a monetary premium to low‐income rural families and an income discount to high‐income famili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suggest the encouragement of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ment of labor quality through r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14.
“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对“公司+农户”的内涵、历史成因、制度特征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公司+农户”作为一种内涵宽泛的制度安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这种模式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市场及管理优势,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与合作社相比,缺乏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因此今后可能作为一种竞争性制度安排与“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5.
Commercialisation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rural economic growth. While previous studies have analysed effects of commercialis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implications for farm household nutrition have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We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mmercialisation 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and dietary quality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calorie and micronutrient consumption. We also examine transmission channels by looking at the role of income, gender, and possible substitution effects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of own-produced and purchased foods. The analysis uses survey data from farm households in Kenya and a control function approach. Generalised propensity scores are employed to estimate continuous treatment effects. Commercialis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food security and dietary quality in terms of calorie, zinc and iron consumption. For vitamin A, effects are insignificant. Commercialisation contributes to higher incomes and increased nutrients from purchased foods, but it does not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nutrients from own-produced foods. Enhancing market access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rural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for making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more nutrition-sensitive.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80年代初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成为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农村小规模家庭经营弊端日益凸现。基于此,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弊端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从体制创新、政府支持、科学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我国 ,农村家庭经营现代化的实质是农户企业化。农户企业化包括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向真正农业企业嬗变两种情形。从阶段演进上农户企业化可划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户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分别对农户企业化的基本规定、实践意义、发展条件及阶段演进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论农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与失地农民的安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现行农地征用因为存在补偿与安置标准形有实无和行为准则不一等问题,导致对农民侵权,必须改革补偿费分配方案及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ff-farm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farm operators and their spouses and the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We focus on farm families without parents, siblings or partners,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existence of elderly children of the farm couple. We find that both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tend to reduc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off-farm work as the number of elderly children rises. This result hold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We also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elderly children stems from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both farm production and household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0.
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支持农户决策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户群体的决策优化以农业市场信息的有效流动为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生产规模影响信息市场空间的逻辑过程,指出我国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无法满足“买卖双赢”这个信息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制约其形成发展的重要内因。政府不宜长期扮演目前在农村信息活动中的角色,而应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组织力引导农户走联合的规模化道路,才能培育起农业生产信息市场,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