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中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秦巴山区巴中市农田土壤中镉(Cd)、铅(Pb)、锌(Zn)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为农田重金属防治科学决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文章采用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来综合评价巴中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巴中市农田土壤锌平均含量比四川省丘陵地区背景值高6.78%,而镉和铅含量均未超出其背景值,总体评价良好,但各检测点之间差异较大,镉含量最多超出背景值5.7倍。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1.10,接近清洁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其最小值为15.94,最大值为177.74,平均值为35.38。[结论]巴中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基本处于低度风险级别,但各地块污染程度不尽一致,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措施治理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低温冷害是影响北方日光温室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提高投资回报率和节能减排,需精细化建立内蒙古日光温室低温风险指数和揭示日光温室低温灾害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文章通过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内观测的气温数据与国家站气温数据建立日光温室最低气温预报模型。根据日光温室内种植果菜和叶菜的生长条件需求划定气象指标,使用CLDAS气温数据,建立内蒙古砖墙体和厚墙体两种类型日光温室分别种植果菜和叶菜的低温灾害风险指数模型并制作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砖墙体和厚墙体种植果菜和叶菜的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约占全区面积8.2%~21.2%;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偏东和中部偏西地区,约占全区面积20.0%~29.0%;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偏东及以东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55.3%以上。[结论]在保证生产和兼顾成本的前提下,西部大部农区适宜建造砖墙体日光温室,中部及东部偏南以建造厚墙体日光温室为主,东部区建造日光温室需加强保温措施、选择耐寒作物或者冬季间断生产。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值法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体系与方法,有助于规避和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等4个维度共17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极值法对2010—2014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进行测度。[结果]整体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风险综合风险指数由2010年的0. 793下降至2014年的0. 199,年均下降率为14. 98%。其中,政治风险呈波动性变化态势;社会风险显著下降,且城乡差距逐年缩小,表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成效开始显现;经济风险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河南省经济增长实现了中高速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态风险显著降低,说明新型城镇化逐步摆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结论]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土地财政依赖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日光温室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日光温室及其经济效益陈维志丁秀华目前,我省以农户庭院为基础的日光温室发展很快,这种温室把种菜和养猪及沼气池结合起来,形成了庭院型日光温室生态模式,它具有良好的经济、环保、生态效益,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而很受农民的欢迎,目前我省每年以二万户的速...  相似文献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由于自然要素组合的特殊性,与传统内陆农区相比,滩涂围垦区农业生产特点鲜明。摸清该区大田作物碳足迹,可减少区域碳排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结合IPCC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大田作物碳足迹评估模型,估算滨海滩涂垦区大田作物温室气体排量。[结果](1)滨海滩涂地区大田作物的碳足迹(以CO_2当量)总体在0.63~0.769kg/kg范围内,不同作物的碳足迹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769±0.224kg/kg、水稻0.739±0.241kg/kg、小麦0.636±0.183kg/kg和大麦0.630±0.184kg/kg;(2)氮肥生产和施用环节对该区碳足迹贡献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6.46%~37.12%和29.06%~51.94%。该地碳足迹数值和结构上呈显著地域化特点,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氮肥施用贡献度大,水田灌溉贡献度大。[结论]降低该地区碳足迹,重点关注施氮和水稻灌溉工程两个方面。采用降低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等措施,可达到降低碳足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四位一体"生态大棚简介"四位一体"生态大棚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实现种、养殖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它是将沼气池、养猪引进日光温室大棚内,使沼气池、猪舍、温室、蔬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同一块地上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  相似文献   

8.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而降低的有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指数为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具有中等敏感性的指数为平均斑块面积、分离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景观总面积对粒度响应的敏感性较低。[结论]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变化特点发现,粒度的增大最终将导致研究区居民点景观斑块形状更加规则,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斑块间连通性降低且分布趋向分散。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生态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河南省传统农区为例,利用获取农户数据,定量评价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研究结果:(1)研究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能源消耗、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0598,0.0561,1.2530,0.3420,农户土地利用中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对环境影响最大;(2)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的来源也差异较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于农资生产阶段,富营养化和环境酸化主要来自于种植阶段化肥施用。研究结论:研究尝试从农业生产最基本单位农户体系着手,采用PRA方法获取农户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户土地利用的LCA评价,测度农户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投入和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农业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又存在农户响应度低、可持续性差等问题。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保证设施蔬菜种植的可持续性,构建全面系统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在技术推广应用时进行科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专家约束下的主成分赋权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构建了由准则层、指标层和子指标层3个层次共27个子指标的设施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到各项指标权重,最终结合指标数据得到5项技术模式综合得分及排序:模式1北票市越夏番茄化肥减施(0.443 2)模式3辽中区冬春茬番茄化肥减施(0.343 8)模式2灯塔市越冬番茄化肥减施(0.050 4)模式4南票区冬春茬番茄化肥减施(-0.412 5)模式5凌源市越冬长季节黄瓜化肥减施(-0.425 0)。[结论]根据评价得分结果分别围绕5项技术模式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管理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据此提出了技术模式推广优先序;针对各项技术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发展设施蔬菜的政策建议,对各项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的完善与应用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2012年和2014年乌蒙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评价该地区不同年份扶贫效果,这也为今后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依据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4个方面,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2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2012年和2014年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最终确定绿色减贫指数。同时,分析片区内各贫困县波动较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城乡收入比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结果]2014年相比2012年,乌蒙山片区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上升,社会发展能力指标值降低,绿色减贫指数提高了15.40%。各县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但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提高。四川省10个县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增加。四川省除叙永县和美姑县,贵州省除赤水市,片区内的各贫困县城乡收入比降低。[结论]2014年,乌蒙山区在落实国家扶贫规划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各县之间差距较大,在今后的扶贫攻坚中,需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贫困类型和贫困程度,考察当地资源储备和环境现状,统筹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全面分析福建省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收集了2011~2012年福建省农业基础数据,结合福建省省情,构建福建省67个县域单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确定评价体系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建立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农业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综合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空间分布状况,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结果表明:2011~2012年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从总体上看,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东地区的农业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地区的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较高。[结论]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云宁  李敏  宋亮亮  陈金怡 《水利经济》2023,41(2):47-51, 62
“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新要求,而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领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在水利工程中也得到了实践应用。为衡量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的环境-经济影响,引入生态效率概念作为衡量指标,基于单一比值法构建了装配式混凝土泵房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将生态效率转化为功能、成本与碳排放的比值,并分别采用结构熵权法、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计量模型计算功能、成本与碳排放值。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装配式混凝土泵房的生态效率高出传统现浇建造模式8.16%,得益于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在工期、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效益更佳,装配式建造模式主要在功能和碳排放方面占据优势,其中功能系数提高9.64%,碳排放系数降低8.06%,但受我国预制构件生产技术的限制,在成本方面不及传统现浇建造模式;未来应在成本和环境影响两方面着重发力以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价汉中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掌控其空间分布差异,以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方法]确定30m×30m的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建立汉中市各数据资料的栅格数据库,以此作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评价值来最终反映生态脆弱性的高低,以及区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将汉中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结果划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等4个级别,其中轻度脆弱所占比例最大,为38.46%,轻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汉中市东部,涉及县域主要包括略阳县东部地区,宁强县、勉县及南郑县大部分地区,留坝县北部地区;占比最小的为重度脆弱,仅为11.28%,重度脆弱区集中在镇巴县。[结论]汉中市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为主,其生态脆弱性呈现出由西北部地区向东南部地区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温棚养殖、工厂化温室养殖、三级生态养殖前不久,"第五届(2017)广西北部湾科学养虾技术大会暨渔业物资展示交流会"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举行。交流会上总结了广西过去一年中先进、前沿的如温棚养殖、工厂化温室养殖、三级生态养殖、鱼虾混养等对虾生态养殖提质升级成功模式。PRIMO虾苗可提高养虾成功率如今,对虾选育已经不能与当前养殖环境相结合,致使选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尺度的评价指标较为缺乏,构建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丰富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借鉴。[方法]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考核指标,尝试性构建了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与34个三级指标,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现状水平,并根据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测算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值。[结果]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得分在0.06~0.1。该期间乡村发展表现为两个特征:2009—2013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5.5%,增长平稳; 2014—2017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4.6%,增长放缓。同时,对标2018—2022年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从乡村振兴各维度看,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所占的权重较大,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最主要因素,随后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结论]德庆县是广东中西部山区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一、二、三产融合亟待加强,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需加快发展速度,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全方位发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确定优先发展区域以及重点保护区域,其结果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方法]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选取了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和生境敏感性3个评价因子,在单因子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运用GIS工具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等级分区。[结果]青龙满族自治县极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都山林场、八道河乡、祖山镇、马圈子镇西北部、凉水河乡东部、肖营子镇东北部、七道河乡东部以及草碾乡与官场乡紧邻桃林口水库的区域,占该县总面积的21.37%;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祖山镇、木头凳镇、安子岭乡、八道河乡和官厂乡,占该县总面积的48.16%;中度敏感区的分布与高度敏感区基本一致,占该县总面积的17.27%;轻度敏感区域占该县总面积的13.20%,包括除去上述地区的该县其他地区,主要为村镇建设用地。县域极敏感性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比达69.53%,整体生态敏感性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的区域,该文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建议,极度和高度敏感性区域的工作重点是保护而非资源开发,生态中度敏感区最应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而对于轻度敏感区域,仍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生活三废"和"工业三废"的合理排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实现有序稳妥开发是确保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文章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采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3类因子共11项指标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取单因子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测算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敏感性。[结果]根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可将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综合来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约91.32%面积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其中以轻度敏感性为主;从单因子角度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的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敏感性面积比例超过96%,其次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面积达到65.50%, 1.77%的区域对土壤盐渍化存在敏感性。[结论]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以及降低生态风险,提出对策建议:应着重对于敏感性高的区域实施更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措施,避免造成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