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潜力是生态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集成极差变换、均方差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筛选了34个基础指标建构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6年的数据对省域及其省内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1)资源环境压力,陕西省整体较小,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属于省域的高压力区,咸阳市、西安市为中等压力区,宝鸡市、延安市、商洛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为低压力区;(2)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整体较大,西安市为高值区,咸阳市、安康市、榆林市、渭南市、汉中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中值区,延安市、商洛市为低值区;(3)西安市、安康市、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处于富余状态,咸阳市和延安市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处于超载状态。[结论](1)环境支撑是陕西省的短板,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2)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等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承载潜力最大的西安市受经济及人口压力增长因素影响,应更加注重疏解人口、产业向外转移;(3)尽管安康、宝鸡、汉中、商洛也处于富余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但需要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情况,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3个角度切入,对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科学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保障河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生态承载力构建农业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差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指数。[结果]河套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磴口县和乌拉特前旗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2000—2017年河套地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经济协调力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017年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地区都基本达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整体上农业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级别。[结论]河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已基本达到可持续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逐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目前整体生态安全级别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保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天津市武清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建设用地压力状态和耕地开发压力状态两方面开展国土资源承载力基础评价,围绕水资源、生态条件、环境质量三个方面开展国土资源承载力修正评价,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武清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开展了预警研究。结果表明:武清区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压力超载区域均较少;就全区而言,建设用地压力状态呈可承载状态,耕地开发压力状态处于临界状态;区内杨村街等10个乡镇国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为超载,其他乡镇为可承载状态。通过预警分析,水资源承载指数为武清区的短板要素,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氨氮入河量等指标为武清区的限制性要素。  相似文献   

5.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对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作出动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政策和建议。[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并借助耦合度模型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间短暂下降但整体上升的态势,耦合程度介于0.9~1缓慢上升趋势,其中,郑州、洛阳、鹤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焦作、濮阳、安阳、新乡、漯河处于较高水平耦合状态,南阳、开封、驻马店、平顶山、许昌处于较低水平耦合状态,周口、信阳、商丘、三门峡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结论]河南省应在强化生态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规划生态空间布局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以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况。结果表明: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适载状态;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经济环境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管理水平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基础设施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究地处我国西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特色农牧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型城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保有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应对整个区域未来转型发展需求,[方法]基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新型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承载力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与统计评价。[结果]榆林市耕地承载力均衡,粮食可以维持人们的正常消耗,但耕地发展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承载力因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张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而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盈余,能够保证足够的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成为制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给出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发展、开发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等本底要素和存在问题,建立研究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识别短板要素及限制性因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在短板要素提升的前提下到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为1 118.7万人和2 870亿元。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逆规划方法测算2020年最适宜开发条件下人口和经济承载规模分别为3 092.03万人和3 373.12亿元。从合理调整城镇和产业布局、稳定农业产业布局积极实施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对2007—2016年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状态在研究时序内持续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多数年份均为临界超载状态。处于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2015年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当年三市均未出现超载,承载状态为防城港北海钦州。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完善海洋特别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2)严格遵守海洋用途管制;(3)陆海结合、防控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科学评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通过找出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前提。目前,国家出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规程中,评价指标复杂繁多,操作难度大,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带来许多阻碍。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中涉及的要素指标,构建广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价要素的权重,根据权数大小,筛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获取难易情况,依据"体现综合性、凸显重要性、强调可操作性、避免重复性"的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简优化,有效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用性,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系统,加快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管控能力,是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方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承载力理论模型。[结果]以县域耕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承载体变化态势的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思路;建立了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与综合集成评价方法、农业资源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划分体系;设计了农业资源超载成因解析准则和承载力调控政策创新方向。[结论]基于承载体视角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预警系统适用于开放的县域农业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和资源台账,面向评价预警需求长期积累专题数据,突破"数据短板"。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用地布局优化理论和建设用地精准布局实践的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研究,了解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方法]文章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真实情景期(2003~2015年)、仿真情景期(2016~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1)2003~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5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威市从强赤字承载波动上升为弱赤字承载。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从强赤字承载过渡到临界承载状态。(2)2016~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武威和张掖从临界承载逐步上升为盈余可承载,金昌和酒泉由临界承载逐渐演变为基本可承载,而嘉峪关的综合水平虽然一直处于强赤字承载,但对应的关联度已经从2016年的-0.073下降为2025年的-0.259。[结论]农业用水量比重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成为制约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其环境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态,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在发展区域经济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测算模型,以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分析其可承载状态,进一步提出加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策。计算结果表明:2016年威海市、青岛、烟台市的承载状态为可持续承载,潍坊、日照市承载状态为不可持续承载,其中潍坊市承载状态最差,处于全省承载力状态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提出相应提升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趋势。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永州市11个县(区)为实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整体而言,永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县(区)处于中度利用状况;(2)在空间格局上,永州市北部县区优于南部地区,北五县区集约用地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小,建设用地利用整体处于集约水平状态;而南六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比较显著,呈现极度不均衡状态;(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地域分异明显,大致按地貌类型划分呈现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原过渡地带农村地势复杂,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难以兼顾,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基于宜居性和承载力提升视角,科学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对于生态脆弱地区高原宜居乡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乡村宜居性评价体系,运用K-均值聚类法对大通县村庄进行分类识别,运用状态空间法从生态系统、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个维度测算村庄的综合承载力。[结果](1)通过聚类重构形成由集聚提升村、示范引领村、潜力优化村、生态保护村和生态搬迁村组成的高原乡村体系;(2)大通县乡村宜居性整体适中,空间上呈现出由中部向西北部、关键节点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3)乡村承载力水平在空间上差异显著,中部、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综合承载力最高。[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乡村宜居性和定量测算承载力,为不同类型村庄的人口、用地、产业规模等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基于最短路径与最优中心,引导搬迁村人口优先向周边可载的集聚提升村迁移,同步推进村庄迁建与发展,有利于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保障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熵权TOPSI 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不断增强趋势;(2)资源发展子系统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最低,这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贵州省经济水平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全面分析福建省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收集了2011~2012年福建省农业基础数据,结合福建省省情,构建福建省67个县域单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确定评价体系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建立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农业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综合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空间分布状况,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结果表明:2011~2012年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从总体上看,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东地区的农业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地区的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较高。[结论]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