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机制转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局长蔡育天如何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的"全方位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努力实现"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这...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引领者,也是体现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最直接载体,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实施管理方式,影响着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和施策理念。上海市现行土地利用规划获批以来,土地管理面临的资源环境紧约束、国土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等多重挑战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上海市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将推进国土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优化用地结  相似文献   

3.
焦作市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本文在详查数据基础上,对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转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8年焦作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0%。园地的单一动态度的绝对值最大,达到5.87%。焦作市转型后的宏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微观土地利用都体现了节约集约和构建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是必然趋势。建设用地减量化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标志与要求。文章在厘清建设用地总量减量化与建设用地增量减量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和江苏省在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上的共同点与差异,指出科学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应遵循地区适合、时机适当、方法适宜3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格局、驱动力与转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格局、过程与模式以改进土地管理政策、调控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横向比较法。研究结果: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高度吻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在空间上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梯度减小,局部呈"条带状"和"抱团式"集聚;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变化、城镇化、差别化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转型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转型周期呈现"S型"演化态势;各省市所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土地利用转型的中阶稳定态。研究结论:应选择差别化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塑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1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效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论方法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决策机制、土地质量、土地可持续利用、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和参与式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土地利用效率特征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1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评价、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作为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典范,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典型,其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和开发的经验对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任务艰巨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从土地资源开发背景、管理与规划、利用三个方面介绍新加坡土地利用的情况,并总结了新加坡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0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智慧型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配置、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技术与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年及未来将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资产、资源集约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村庄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管理领域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法制建设、耕地保护转型与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等实践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研究热点;(2)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土地市场化改革、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制度变迁等;(3)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以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等为研究热点;(4)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研究问题外,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理论与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制度创新与耕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综述2022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23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错配、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与方法、土地绿色利用与低碳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土地发展权配置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基于水—能源—食物系统的土地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模拟与评价、土地利用低碳化转型、可持续发展下空间规划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在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转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和转移、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3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配置的障碍因素与解决路径、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模式创新、土地绿色利用实现机制、土地利用低碳化转型、土地多功能价值与生态评价、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和转移、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创新、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和立法体系完善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制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转型方向及其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的功能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一致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从制度层面为土地整治转型提供重要思路;(2)土地整治在资金融合、公众参与、资源利用、要素整合、全域规划和动态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支持土地整治转型的根本途径。研究结论:(1)土地整治的本质是以资源利用效率为落脚点,通过人地关系转型,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增加区域整体福利;(2)以"需求评估—规划引导—权益保障—融资共建—标杆管理—科技服务"为一体,联动、协调的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可为新时期土地整治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城乡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土地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征地冲突等;(2)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法律完善、土地权籍与耕地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村级规划为热点;(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农地综合整治、复垦技术革新、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等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研究结论: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等研究问题及相关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全国第一个林业资源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选取代表伊春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37个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伊春市2001-2005年经济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最优组合赋权法.研究结果:伊春市近5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总体上土地利用并不集约,存在隐性浪费,因此伊春市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促进新时代下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日趋成熟,涉及范围广,但由于其引入国内不久,仍存在诸如尚未形成统一理论指导、尚处于描述-解释阶段等不足,对此,后续研究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1)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政策制定与完善的理论支撑作用;(2)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框架;(3)充分挖掘新时期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完善土地利用形态表征体系;(4)强化土地利用转型效应综合评价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总结2023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研究进展,展望2024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3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与优化、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多类型资源协同配置、土地资源保护效果与路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可持续的空间规划方法、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与方法等方面。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关系、土地资源保护、绿色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方法与相关机制、空间规划方法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4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同其他资源的协同机制、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影响机制、土地低碳绿色利用模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与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从原有的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利用转型。本文考察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思路,以期高效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0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研究涉及治理理论、历史比较及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成文法与习惯法并存体制下的土地重新分配、妇女土地权益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法律、权籍与利用问题是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在探索土地治理与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土地管理基本规律研究仍有待加强,突出对保障土地资源公共属性本质的探索;2021年土地管理领域或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后疫情时代的土地治理、土地计划管理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法制体系建设、土地信息化管理、国土空间优化治理、耕地保护转型等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月 《山西农经》2021,(5):21-22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不仅承担我国的农业生产,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出发,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进一步繁荣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兹定于2011年9月28日至30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第十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论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管理论坛)、改革开放中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三十周年暨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创办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