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日本当年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形势的比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反观中国经济,近年来在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外汇储备急增、人民币不断升值。资产价格高涨现象,与日本当年泡沫经济时代展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许多学者由此认为,  相似文献   

2.
日本由于应对日元的结构性升值压力政策失误,导致了当前的经济长期停滞。中国目前也面临日本当年的贸易顺差和升值压力问题,对外经济失衡的情况有可能更为严峻。中国有必要正确汲取日本的教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如发展阶段等,这些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不会步日本的后尘.  相似文献   

4.
《现代商业银行》2005,(3):60-60
最近几年来,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叫嚣人民币贬值的呼声相反,在国际上形成一股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较早的言论有2001年8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中国的廉价货币》,2001年9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上的文章《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中国威胁论的升级》。其后,日本的政府官员开始在不同场合力促人民币升值。2003年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后正式表态,希望人民币更有弹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日本经济当前在经济、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日本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内需,启动内需才是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指出在政治势力重新洗牌和首相更迭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部门及时推出了“新增长战略”,试图通过减缓对于能源的依赖性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突破口。同时,文章认为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下滑导致投资资金抛售美元和欧元,是最近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但日本经济前途未卜以及动荡的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决定了此轮日元升值的周期不会很长。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段时间,在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频繁提到“广场协议”。本文简要介绍了“广场协议”,结合在此前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史,认为当时的日元升值是日本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广场协议”只是顺应市场内在要求的一个政策反映,而非升值的根本原因。日元升值虽然对日本出口、国内投资规模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对于当时日本产业结构提升、海外资源控制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元升值有害论”缺乏足够证据。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美国宣布继续执行2012年9月份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持续升值。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签署“广场协议”时的日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经济增长戛然而止,并出现长达十年时间的停滞,付出了惨痛代价。本文回顾了协议签订前日美经济格局对比的背景,分析了“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并对中国如何避免重走日本老路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日元升值对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汇率的大幅度变动对该国的经济无疑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本文拟通过考察日元升值对经济的波及渠道,分析日元升值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从而评判日元升值的综合效应。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正面影响是:节省了进口成本,通过技术优势增强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日元国际化;负面影响是:出现长时间的产业空洞化,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泡沫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管理》2004,(10):13-15
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持续的贸易顺差,面临的汇率升值压力,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颇有几分相似。面临升值的压力,德国最终风雨过后见彩虹,保持了国内经济的稳定;而日本却从此陷入通膨与泡沫的泥沼,至今未能从衰退的困境中走出。如此迥然相异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对升值压力,两国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何不同?对目前中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制定相关政策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为此,本刊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非均衡发展的角度探讨汇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为广场协议后本币升值对日本经济冲击大于德国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解读。文章借助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包含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发现,在存在低技术非贸易部门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将导致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使用1981-2010年间日本、德国、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分析,结果表明,两部门发展较为均衡的德国经济不受汇率升值影响;而非均衡发展的日本和我国经济增长率均受到了升值的不利冲击。由此建议,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避免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国非贸易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有助于缓解升值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凤 《投资与合作》2023,(10):44-46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且造成泡沫崩溃,此后都未完全摆脱其困扰。当前,我国经济存在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影子,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资产价格膨胀,热钱涌入态势明显。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对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表现与成因,并阐明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广场协议”造成日元大幅升值并非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主要原因.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政府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催生了股票和房地产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最终破灭才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真正原因.与日本不同,德国政府在“广场协议”后马克大幅升值背景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趋紧的财政政策,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使德国经济在结构升级过程中实现了稳定增长.正确解读“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对于我国完善宏观政策、推进金融改革并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人民币的升值,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中国的经济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存在诸多相似性。本文作者通过对日本的广场协议产生背景、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分析,从影响中国的外贸角度出发,提出了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次贷危机,人民币的升值,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中国的经济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影响存在诸多相似性。本文作者通过对日本的广场协议产生背景、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分析,从影响中国的外贸角度出发,提出了在面对人民币升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了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走向衰退,近十年都没有完全摆脱泡沫经济的困扰。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当时的日元升值、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过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处处有日本当年的影子,人民币升值呼声看涨,资产价格膨胀,热钱涌入态势明显。回顾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一季度,次贷风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滞后负面影响全面显现:美国大部分经济数据走弱,短期滞胀可能性不断加大;欧元区投资、消费及出口减速,经济增势拐点已现;日元加速升值以及出口萎靡不振致使日本经济增速剧降。  相似文献   

17.
报摘     
《中国外汇》2010,(19):11-11
全球复苏不确定性重现 《华尔街日报》9月13日 全球经济复苏似乎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对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复苏越来越像是一场漫漫长征。经济复苏开始后仅一年时间,最初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就陡然逝去,世界经济再次陷入新一轮的不确定之中。鉴于美国消费者削减开支,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复苏的希望已经破灭。日本和德国经济的骤然提速也正在放缓或预计将放缓。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民币升值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来源于日本,去年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吹人民币升值的理论。随后.欧洲及美国相关利益集团也加入进来,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我们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这种人民币应升值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自身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就以他在亚太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不断胁迫中国要求做出更多经济上的让步和牺牲,以挽救其早已透支了的经济.其中之一就是不停地抱怨人民币升值速度太慢并不断施压要求其加快升值步伐,以图再次上演当年对付日本的老伎俩.可是美国这回失算了.中国始终顶着巨大压力就是不按美国的路线走,其结果就是中国的周边开始乱象横生,美国唆使他的那些亚太走狗们纷纷跳出来与中国作对.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布什政府和美国国会。人民币升值不论是对于中国经济还是对于美国经济都是弊大于利,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采取释放升值压力,保持币值稳定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