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上尽管汇率、股价、金价、利率以及相关产品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序的跳跃与波动,但总的来说是有惊无险,人们忧虑的金融泡沫始终没有形成并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分析了未来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调整的五大特点,即风险预期加大、美国主导作用继续加大、竞争不均衡加大、协调与合作趋势加大和应对意识与能力加大;提出了调整发展的四大趋势,包括美国金融优化主导趋势、欧洲金融竞争向上趋势、日本金融潜在调整趋势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加强趋势,以及未来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变化格局;并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商品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满足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混业经营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本文阐述了我国加入WTO后,为适应竞争需要,我国金融业应顺应国际潮流,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在即,我国金融中业务、体制、实业、服务、管理、人才、客户等方面,面临着国际竞争。面对国际金融竞争,应通过“债转股”建立现代财务制度,化解不良信贷资产;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监管体系;要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可强化内控制度;要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体制;优化法律、法规环境,完善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竞争力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发展潜力,也能够通过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来观察金融市场的控制、占有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文章为了研究辽宁省区域金融竞争力水平,构建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证明: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占据优势地位,金融竞争力较强,区域金融竞争力整体呈现出"中部突出,两翼凹陷、北弱南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李焱 《投资北京》2009,(3):69-72
北京金融街被称为中国金融业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金融海啸吹来的时候,这一平方公里的金融焦点该如何作为?聚集了1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与金融街并称为“北京金融双子星”的CBD,是否同样经历了危机的震荡与洗礼?而刚刚迈入起步建设阶段的新型金融园区,又将怎样保持僖康怏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论构建中国金融信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中国已经成功“入世”,构建中国金融信用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效果成本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融电子化》2008,(9):88-88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将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国际金融展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业内权威、高效的大型交流平台。本届金融展恰逢奥运年,技术设备展将紧密结合金融业务需求,彰显技术创新支撑引领金融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于永达  王浩 《新金融》2009,(6):24-2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亟需适时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分析,以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相关要素的综合评判,进而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业发展及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是20世纪金融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具有三大特点:(1)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金融机构的业务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国际货币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李德 《甘肃金融》2011,(10):8-13
我国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卢蓉 《甘肃金融》2001,(2):28-30,21
一、新趋势下的国际金融的新理念 (一)全球化金融市场与各国金融法规的冲突是世界范围内的新矛盾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并渗透到各国金融业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国家的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尚无法与国际金融市场平衡对接,将无法避免地使国际资本流动与本国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处于摩擦状态.  相似文献   

12.
顺应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金融综合经营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适应国际挑战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格局下,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综合经营模式,有效提升金融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充分重视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及暴露的风险敞口,以防止其成为制约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2012,(7):5
经济转型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结构性金融改革提上日程。我国金融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抓住有利时机,果断推进系统性金融改革,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国际金融危机后,适时借鉴国际经验和规则,引入宏、微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些改革,增强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关系由国际商品交换引起,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为显著。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我国金融业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企业、金融监管、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深刻而全面。我们应相应地采取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培养人才,改善服务等对策,促进金融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晓明  殷林森  贺瑛  马欣 《征信》2011,(5):89-92
金融行业的人才数量、结构等状况决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与上海GDP、人均GDP以及金融业增加值的关系,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预测上海市金融从业人员在未来五年的需求情况,同时从人才结构方面分析了相应的预期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人才是金融业极为宝贵和稀缺的资源金融人力资本也成为金融业最为重要的资产。金融全球化发展,日益昭示出一个真理:金融国际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国际竞争。金融人力资本已成为各国金融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大关键。本文将通过对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其在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分析金融业FDI中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总结出我国金融业人才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众多的经济研究正在着力论证: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标志着直接融资的壮大和间接融资的没落。本文的研究将提出一种相反的观点,表明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更多体现为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1)一种根据是否以可转让金融工具为载体将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金融与非市场金融的观点;(2)一种分析不同金融活动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将一切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间接金融、市场直接金融、非市场间接金融及非市场直接金融等四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澄清当前金融理论领域中存在的许多含混及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11,(10):10+6
20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银行盈利能力、竞争发展能力和风险拉制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5一10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9.
傅璇 《国际融资》2005,(5):29-32
“金融安全”成为中国金融界高频点击的关键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政府经济顾问王元龙博士凭着多年国际金融研究的经验,在其新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一书中,以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在金融全球化挑战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范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并有效地进行规避和防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王元龙博士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雪明 《新金融》2003,(2):14-17
随着金融交易技术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改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活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金融分业管制政策,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热衷于兼并收购和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