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致远 《中国外资》2011,(10):216-217
本文试图运用所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及每个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并根据Bernard&Durlarf(1995,1996)对收敛的定义,得出结论: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从长期来看,各地区受三个或者两个(p-r)共同冲击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4-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了不同省域人均税收收入差距及其收敛性。研究结果得出了2004-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税收收入差异呈现明显的缩小趋势,省域间人均税收收入差距主要源于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差异,而非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等结论,并对1994-2013年不同省份人均税收收入的变异程度远高于人均GDP的变异程度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δ收敛考察欧盟(欧共体)在1955年-2000年和东盟在1965年-200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系,发现欧盟在1955年-1990年呈现显著的经济增长收敛,而东盟成立后经济增长呈发散趋势.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呈现经济增长收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一体化成员国消除了彼此间的贸易壁垒,区域内部基本实现自由贸易;二是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成为各自对外贸易的主要流量;三是FDI效应导致成员国之间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论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假说自提出以来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存在争议,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但这一理论假说并没有因此失去其生命力,而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表明:1978~1990年,存在σ收敛格局,而1990年以后不存在σ收敛;1978~2000年,存在条件β收敛趋势,但在收敛速度的测算上存在较大差距,且与发达国家的收敛速度相差甚远;绝对β收敛趋势存在与否也存在着争议;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在我国开始显现,但在其产生的原因上,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我国省际间σ趋同情况进行分析;并在MRW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之间经济并不存在绝对收敛,即落后省份经济的增长并不比发达省份快;但是存在条件收敛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相关理论,利用1985—2005年中国东、中、东北、西部四大区域的年度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FDI与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滞后四期的FDI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滞后两期的经济增长是这两个地区FDI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FDI和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存在σ收敛且表现出显著的β绝对收敛,在控制了农村地区存贷款市场规模、农村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变量后,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存在着β条件收敛。东、中、西部各区域内部的农村银行业结构存在收敛,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以上研究结论有利于实现我国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和各个区域农村金融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条件β收敛系数不显著,其他各区域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9.
摘 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探究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不同省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的综合得分值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均值显著低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并且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2)中国各省份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作用强度,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趋势向好,省域高质量发展呈“东-中-西”递减的特征。最后,本文从发挥东部地区辐射效应与挖掘中西部地区内生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了分税制以来中国区域宏观税负收敛性问题,结果发现在1994—2004年整个时期,我国地区之间宏观税负呈现收敛,但在2000年以后,地区宏观税负趋于发散;西部地区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城乡差距、轻工业比重和第一产业构成对区域宏观税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国有经济比重、城市化、经济绩效和对外贸易等则对宏观税负增长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外部扰动发生时,中国各省经济运行状态差异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对各省实行的是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落实到每个省时.各省反应不同,效果各异.本文按照有利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采用外部扰动一致性标准重新划分经济区域,将外部扰动发生后经济运行状态相似、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需求较为一致的省份划归为同一个经济区域.最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北方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本文最后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针对各经济区域特定的经济运行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使各经济区域达到各自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首先采用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集聚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采用2003~2007年区位熵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银行业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明显大于证券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的弹性系数,而且其弹性系数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后,论文通过建立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出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测算了人民币地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比较各个省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差异性,并分析地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一个简单的人民币地区实际有效汇率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型,基于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29个省市的省级年度数据,对人民币地区实际有效汇率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和实证研究得出:人民币地区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地区产出有显著的正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对称的,呈现区域差异的特征;人民币地区实际有效汇率适当升值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间资本投资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各地区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在理论分析区域投资环境对民间资本投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熵权理论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测算了2007~2012年的中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数,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投资环境对民间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投资环境指数总体处于增长趋势,区域差异性明显;投资环境指数与民间资本投资存在正相关性,西部地区灰色关联度系数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人均存贷款额、金融相关比率、变异系数对1978-2006年间中国省际以及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度量,并用α收敛法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该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显著扩大,且不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究其原因,基于制度安排对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性影响,本文就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的内在关联性作了探讨,政策含义在于,地方政府应该为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性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性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在各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贡献弹性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基于这一结论,我们提出建立动态的区域金融发展协调机制,逐步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固定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 Rassekh、Michael J.Panik和Bharat 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保险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2001~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不含西藏)保险密度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全国以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短期及因果关系检验,分组计算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度,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层面经济增长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险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区域层面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一致,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财政支出是政府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近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以及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也没有条件收敛,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方财政支出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地方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而地方行政管理费用的扩张则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0.
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协整模型,分析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省际间的比较,对金融生态建设相对落后的省份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