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外部扰动发生时,中国各省经济运行状态差异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对各省实行的是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落实到每个省时.各省反应不同,效果各异.本文按照有利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采用外部扰动一致性标准重新划分经济区域,将外部扰动发生后经济运行状态相似、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需求较为一致的省份划归为同一个经济区域.最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北方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本文最后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针对各经济区域特定的经济运行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使各经济区域达到各自的均衡.  相似文献   

2.
2003年以来,我国以"组合拳"方式对逐步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并尝试实施了差异化政策调控。本文选取不同区域、市场发展各异的6个城市,运用模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探讨差异化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应及政策取向,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健 《济南金融》2001,(8):17-19
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应当是全国统一性与区域差别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政策与地区差异相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总行统一的政策框架下,赋予各大区分行一定的调控权,制定实施有区域差别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差别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江西上饶市为欠发达地区个案研究,重点从投资拉动、金融资源配置和行业发展等多个视角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并提出建议:国家当局在实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关注区域差别所产生的效应,积极尝试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信贷等政策操作有机结合的形式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金融政策通过信贷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主体行为选择和资金流动,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借以平衡区域金融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在政策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使金融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时期,金融政策在调控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改革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实行差异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同时健全信贷担保体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及其政策搭配,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要目标不应是经济高增长而是国际收支平衡,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部门往往在宏观经济的下行期,出台刺激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需求调控。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房地产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我国住房需求刺激的宏观经济效应以及央行的政策调控应对。研究表明房地产需求刺激政策是把双刃剑,短期能部分解决经济下滑问题,但中长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在住房刺激政策引起经济波动时,央行依赖货币政策很难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为了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需要积极调整经济政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效应在后发区域和相对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性,相对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更为灵敏,后发区域则较为滞缓,发达地区受影响深度也大于后发区域;同时,扩张与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西北四省区作为后发区域的典型案例,透视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对四省区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日前,党中央国务院相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据笔者调查,目前基层银行业机构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如下八个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金融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区域间的金融差距,通过实施适度区域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各国为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为此,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加快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是区域金融调控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应当是全国统一性与区域差别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政策与地区差异相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总行统一的政策框架下,赋予各大区分行一定的调控权,制定实施有区域差别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应统筹兼顾,既要考虑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从全局普遍性来看,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调控手段已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也日益加强,较好地保持了币值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从局部特殊性来看,欠发达地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货币政策调控乏力,传导机制不畅的现象,急需加以解决,从而以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面对的挑战,既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影响,又来自内部新旧体制的很多矛盾冲突。鉴于2003—2004宏观调控措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本文就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国丽 《青海金融》2023,(11):15-2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规范金融市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我国经济政策调控(EPU)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EPU指数和股指收益率的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变量,采用GARCH模型论证经济政策调控与我国股市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EPU指数与股指的相关性较弱,但经济政策调整仍会对我国股市收益产生影响。反过来,股票回报率大幅下降和股市波动加剧将加剧经济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随着投资、出口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2008年需求增长水平较2007年会略有降低;但各个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将带动供给潜力的进一步增强。预计2008年社会经济总供求关系,将由总体供求平衡、局部供给不足,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局部产能过剩。根据对经济走势及主要问题的分析,文章提出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制约经济快速增长。本文基于西部金融业发展实际,对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政策目标定位,进而提出了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较为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认为目前我国经济会融的总体形势是乐观的,但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所面埘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应根据危机前后的彤势变化和近几年宏观绛济政策的实践总结进行渊整和更新.在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冲击风险方面,应通过稳定汇率政策和维持低利率水平实现.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应在明确调控目标的前提下,以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核心,以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有效需求为重点,通过财政、信贷、税收等手段使房地产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2001~2012年中国分省份月度经济景气同步指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省经济周期与全国的协动性。发现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与全国经济周期高度协同,而西部省份与全国的协动性较低,这种协同性取决于各省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因素;尽管各省经济景气存在局部的地理外溢性,但区域集群层面上的经济周期现象并不明显;从时序上看,中西部某些省份的经济波动滞后于全国。本文的研究对于加强地区经济形势监测、制定地区差异化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由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导,因此会产生区域差别效应。欧盟统一货币政策实施以后。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实施时应该考虑总量性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经济刘增恒探讨和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十几年来的改革在这方面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制的框架,只能说是“量变”,不能说是“质变”。我国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