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铜陵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调查分析,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风险管理不足和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向正规金融体系的传递金融风险以及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应从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金融体系的风险隔离以及完善自身内控风险管理四方面防控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对传统银行的监管逐渐加强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活跃程度也越来越高,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强.影子银行主要是以银行体系内部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及游离于相关机构监管范围以外的民间金融活动.在金融总量调控趋紧、资金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游离于规范信贷活动之外的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已开始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生态和结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利贷活动的扩张与深化,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敞口日渐扩大.因而,厘清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与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已成为目前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一项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房地产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不得不注意房地产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问题。尽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和金融创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发展我国的房地产金融是大势所趋。在大力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时,我们应该找到防控金融风险的合理办法,注重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体系的不透明性、高杠杆率、资产表外性以及具有实质性的信贷膨胀效应等特点使其游离于银行系统严格的监管体系之外,造成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积聚,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本文以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子银行全链条会计信息追踪、识别机理,从金融业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的角度,探讨建立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具体监管措施,最后对加强和改进影子银行会计信息监管制度和行为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玥 《现代金融》2014,(7):22-23
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日益加深,其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其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影子银行的“防火墙”建设。  相似文献   

12.
郑联盛 《银行家》2014,(4):67-69
正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获得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繁荣,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相当大程度上扩大了信用体系的范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金融要素。从影子银行体系的成本收益看,影子银行体系的收益主要是深化了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为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相互关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蔓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金融监管改革,控制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的规模与行为,相对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危机后欧美国家采取的主要监管措施,进而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影子银行和离岸金融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赵阳 《时代金融》2013,(32):177+184
由于近年来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通过对比金融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和思路,获得了一些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大小的判断引发了市场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国内影子银行金融风险巨大,在个别项目、个别地区已发生了偿付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金融风险仍集中于正规银行体系,而影子银行风险总体较小,还没有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成胁。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并不断获得市场认同和监管当局的关注,本文从金融稳定风险的视角研究我国银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风险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8.
姚敏 《甘肃金融》2014,(5):25-27
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一)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由于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银行业交叉融合,业务分界较为模糊,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分歧。国外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影子银行体系,如基于涵盖机构角度界定、基于证券化角度界定、基于业务功能角度界定。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顾名思义,为没有挂银行之名,而具有银行之实,它是既有积极的融资功能、也可能酿成经济与金融风险的类似银行功能的机构及行为总和。我们关注的民间信用、地下钱庄、金融掮客等,均具有“影子银行”的一般特征。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也属于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影子银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相互博弈的产物,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在甘肃地区较为落后的金融体系及环境下,影子银行在打通经济主体储蓄-投资渠道,助力打造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其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率累积的风险也对甘肃金融稳定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正确合理地引导影子银行发展并采用多元化监管的策略,同时积极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使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互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