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在区位临接性、经济互补性、"振兴东北"等方面具有优势条件,但在市场分割、利益矛盾等方面却倍受约束,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在区域行政协调、政策整合、市场一体化以及利益共享等方面构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区域资金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单一金融政策及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我国的资金流动显现了较强程度的区域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资金流动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东西区域协调发展,当前的理论界提出了两种思路东部区域帮助西部区域以实现协调发展;通过东西互动发展来实现协调发展.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两种思路进行分析依据的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理解;对政策倾斜程度的要求;东部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方法.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正确的东西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调控,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中宏观协调:要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行政区域的协调;要进行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利益的协调;要进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其次,再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调控:要根据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制定新区域间的财政调控政策;完善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税收结构,从收入和区域发展角度关注非国有经济;建立财政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财政的有序竞争;将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结合起来;要进行财政的综合配套治理。  相似文献   

6.
秦柳 《新金融》2008,(7):42-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本文针对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及其特殊性,构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机制:经济协调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和制度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选取2007-2020年30个省(市、区)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本地政府与外地政府共同政策干预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和动态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本地政府与外地政府共同政策干预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显著地促进作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连续积极的动态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地与周边地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演化博弈和空间计量双重视角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解决区域发展非协调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亟待扭转,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非协调性"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切实依靠政府来主导,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非常注重宏观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上的协调配合.然而从部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中依旧存在诸多难点,如农业经济、中小企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产业发展中资金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等.为提高这些领域中政策调控的协调性,本文尝试提出地方政府政策性干预、农村金融体系再安排、民营企业声誉建设、房地产差别性政策和制造业基地战略选择等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国家统筹国内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探究了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呈现出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今后的任务是,认真落实促进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继续深入地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但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无法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得到有效改善,政府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区域经济分工布局和梯度有序发展,为此需要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具体包括财税体制、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公债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总结并评述了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的缘起与发展经历了早期形成、近期发展与最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包括均衡增长论、非均衡增长论、阶段发展论与区域分工合作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家政策层面思想和学术界代表性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实践,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三五"时期内,由于国家区域发展战战略以及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并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也是势头良好.一些偏远边穷地区经济增长也十分的快速.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之间的协调性.但是,虽然中国目前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南北经济增长不平衡以及区域之间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需要统筹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并且追求各区之间高质量的发展,是目前中国区域发展的最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比其他地区发展情况,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东北地区自身自然资源丰富优势,就当前产业发展大势,以及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进行了研究,寻求更适合于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既积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朱虹 《中国外资》2013,(20):252+254-252,254
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缺乏较强的依法行政意识、缺乏健全的区域经济发展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存在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保护主义”,然后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法律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规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河北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目前"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还存在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发展的大环境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科学的人才政策协调机制,打造科学的人才共享共赢新模式,建立统一完善的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的人才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应当是全国统一性与区域差别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政策与地区差异相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总行统一的政策框架下,赋予各大区分行一定的调控权,制定实施有区域差别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统一贷币政策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域、产业、行业闻产生巨大的差别性传导效果,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对同一货币政策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差别性宏观调控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建议通过统一政策的肉容差别化增强中观贷币当局的决策参考度、强化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层面上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完善以缩小地区差距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支出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应的互动关系.地区的发展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并探讨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期能提升地区发展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