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一直是开放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出口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中国行业层面的出口数据,运用SVAR模型分析发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出口整体上表现为"以邻为壑"效应,但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低技术行业有微弱的正向溢出效应,对中高技术行业有一定程度的负向溢出效应。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出口波动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此,为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应当重点关注这些行业的出口波动。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形式多样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正在削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不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了政策效果,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从汇率波动、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多个传导渠道,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综述研究,同时探讨了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利率为代表指标的价格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在经过一段时期时滞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指标的数量型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产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根据子样本实证结果,量化宽松期间利率的溢出效应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溢出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张晶晶 《中国外汇》2013,(23):80-81
在现行的几乎可称之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旧际地位决定其货币政策具有强溢出效应。另一方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吸引外资程度不断提高,中美双方贸易投资往来日益加深,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庄佳(1999)采用滚动样本的方法评估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中长期变动趋势,发现溢出效应总体上不断增强。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本文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逐渐退出了其自2008年来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频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如何?本文以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美联储的持债规模和上证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年期Shibor数据为样本,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人民币具有贬值的压力;对上证综合指数有负向冲击,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降低;对一年期的Shibor有正向冲击,一年期的Shibor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上浮.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和判断以及美联储会议纪要透露的信息,认为美联储在2013年年底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率较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对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溢出影响,我国需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各项政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袁天昂 《时代金融》2013,(17):19-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为刺激经济推行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启动了一系列全新的政策工具,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及其对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献进行梳理,并在全球经济复苏好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退出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连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应地作出了调整。本文从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出发,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取向。  相似文献   

11.
近日,美联储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此举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后QE时代"。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然后在梳理比较大萧条时期美国和2006年日本这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实践的基础上,阐述量化宽松退出的可能效应,进而指出此次退出对全球及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后给出我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回顾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未来可能的退出步骤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外汇资金净流入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较大。针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欧洲央行宣布宽松货币政策加码之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势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格局,即:美国正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则正在实施极其宽松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欧元区很可能即将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初显,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退出的选择,为何退出、何时退出以及怎样退出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进而研究具体的退出策略,并指出退出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后预测美国的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涵义入手,在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之策,力争减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定向操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脆弱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在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多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但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对世界经济的溢出效应也不容忽视,可能会引发国际金融条件的剧烈波动,造成资本异常流动,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艳  张鹏 《投资研究》2012,(2):155-160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信贷市场的溢出性影响。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中国的信贷市场而作用于中国内生的广义货币供给。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信贷供给有正向影响。美元流动性通过该机制形成了对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溢出效应。在后危机时代,我们需要对美国货币政策可能的调整进行前瞻性的应对。  相似文献   

18.
韩妍 《青海金融》2023,(4):4-11
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全球金融周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及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建立TVP-SV-VAR模型,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巴西、南非和印度等主要金砖国家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大于中国,对金砖国家工业产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但长期内中美货币政策均推高了其国内物价水平;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变效应,且逐渐增强。中国应尽快适应货币政策溢出国的角色转变,加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沟通,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9.
论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对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溢出效应的赁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对比赁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簸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效果,信贷渠道突出传导效果的时效性、显著性,而贷币渠道侧重传导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制定具体贷币政策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时,中国央行仍然应该以货币供应量M2作为比较合意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期,因美国经济复苏趋势逐渐明朗,美联储表示将择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受此影响,亚太股市大跌,中国也出现了明显的热钱流出迹象。为明确热钱流出的影响,本文从美元的发行流通机制着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并由此分析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