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逐渐退出了其自2008年来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频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如何?本文以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美联储的持债规模和上证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年期Shibor数据为样本,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人民币具有贬值的压力;对上证综合指数有负向冲击,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降低;对一年期的Shibor有正向冲击,一年期的Shibor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期间会上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未来可能的退出步骤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外汇资金净流入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较大。针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日,美联储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此举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后QE时代"。本文首先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背景,然后在梳理比较大萧条时期美国和2006年日本这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实践的基础上,阐述量化宽松退出的可能效应,进而指出此次退出对全球及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后给出我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欧洲央行宣布宽松货币政策加码之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势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格局,即:美国正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则正在实施极其宽松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欧元区很可能即将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连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应地作出了调整。本文从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出发,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取向。  相似文献   

6.
2014年,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最大看点,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美国历经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5年多的恢复调整后,各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2007年1月—2016年3月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溢出效应,发现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前后货币政策变量与其自身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存在非对称性,即在退出前后其产出和物价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有较大变化,而反过来的影响却没有显著的差异。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出现了大的变化;其次,从影响的期限来看,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短期,而利率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中长期。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一)量化宽松政策概述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采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当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时,中央银行可以使用QE政策工具,比如,从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提高金融资产的价格,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为刺激经济推行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启动了一系列全新的政策工具,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及其对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献进行梳理,并在全球经济复苏好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退出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一直是开放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出口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中国行业层面的出口数据,运用SVAR模型分析发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出口整体上表现为"以邻为壑"效应,但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低技术行业有微弱的正向溢出效应,对中高技术行业有一定程度的负向溢出效应。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出口波动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此,为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应当重点关注这些行业的出口波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和判断以及美联储会议纪要透露的信息,认为美联储在2013年年底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率较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对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溢出影响,我国需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各项政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形式多样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正在削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不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了政策效果,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从汇率波动、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多个传导渠道,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综述研究,同时探讨了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美联储、英格兰银行等各大央行纷纷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的非常规手段,即所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乃迫不得己而为之,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构成潜在风险,做好量化宽松的退出准备,对于政策生效和控制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量化宽松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退出策略的重要性,并对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进行了分析,表明其需要进一步完善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博览》2013,(13):8-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率先推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世界主要经济体也陆续执行了这一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货币的潘多拉魔盒终于被打开。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依然风云变幻,层出不穷的政策招数,经济的乱世,货币洪水般地泛滥,晃花了人眼。恰在此时,美国又转而酝酿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5.
袁天昂 《时代金融》2013,(17):19-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最早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强国,比较日美两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理解美国当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鉴于此,本文在分别介绍日本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背景、具体操作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与日本相比,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关注货币供应量,而且更加侧重对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但目前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全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陆晓明  边卫红 《银行家》2011,(6):100-103,7
到2011年6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将如期结束,按目前形势分析,继续推出QE3的必要性在降低,宽松货币政策将开始"转向",但转向可能存在延误。宽松政策的退出意味着全球充裕低成本资金时代即将结束,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联储、日本央行、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纷纷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证券来刺激经济复苏。在本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灵活主动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对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简单总结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并对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为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前瞻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水平和抑制通货紧缩,但美国经济的运行却说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效.研究显示,美国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陷阱,严重影响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流动性陷阱仍然存在,所以2012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推出的时间上无期限、规模上无上限的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必然难以扭转美国高失业和通货紧缩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