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石世治 《中国外资》2012,(16):132-133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对资金有着较大的需求和依赖。融资是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融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又会面临着诸多融资风险。对此,笔者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谈起,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对资金有着较大的需求和依赖.融资是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融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又会面临着诸多融资风险.对此,笔者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谈起,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潘剑平 《会计师》2021,(4):18-19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多种,其中永续债融资方式受到较多企业的欢迎.永续债融资方式的独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发行永续债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随着永续债利率变化,企业发行永续债的目的难以有效实现,企业永续债融资出现问题,进而引发风险,威胁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使用永续债融资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了当前永续债融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优化永续债融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形势下,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着寻求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的问题。近年来,海外基金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正在逐步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拟对国内房地产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新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立 《财会学习》2018,(18):200-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相应的企业融资风险日益加剧,因此,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的研究对防范与规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房地产企业融资概述入手,全面详细地分析了融资风险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防范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房地产企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丽娜 《银行家》2007,(5):78-80
2006年房地产业的资本市场表现 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经历着持续性的"政策调控严冬",中国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仍然非常抢眼.A股市场再融资和IPO大门的重新开启对于处在行业调控之中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无疑是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契机.IPO、定向增发、借壳上市、债券融资,资本市场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截至到2006年底,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已累计融资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包括保利地产、北辰实业、世贸地产、绿城中国等在内的6家公司在A股或港股市场上成功首发,总筹集资金超过200亿元;栖霞建设等上市公司以"地产+定向增发"的融资模式,筹集资金近30亿元;此外地产类上市公司配股募集资金近27亿元;华侨城、浦东金桥、亿城股份等上市公司以发行债券方式融资约20亿元.除此之外,约有3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买壳、资产置换的方式实现上市.  相似文献   

7.
周永平 《会计师》2008,(9):20-21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融资在房地产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来说,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本文首先介绍了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概念以及现状,探讨了企业融资的方式以及对应的财务风险,并指出优化融资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房地产信贷为主体,房地产证券、房地产信托、房地产保险为补充的市场体系。房地产信贷一直是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大多数企业50%以上的资金依靠银行贷款。由于成本较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融资结构失衡致使我国银行系统承受了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书评     
中小企业融资:案例与实务指引本书采用案例陈述加分析点评的方式,根据中国新经济时期企业发展的特点,通过中国企业融资的典型案例,带领中小企业走入资本市场。从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引进风险投资、上市融资、项目融资、贸易融资、融资风险控制等8个专题,阐述了40个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入,外汇风险在国际融资中已不容小视。国际贷款与发行国际债券的融资方式使企业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这些汇率风险逐渐受到跨国企业的重视。而采用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期权交易以及货币互换交易则是跨国企业在跨国融资中规避外汇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说到垃圾债券,可能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垃圾公司所发行的债券,但事实并不仅于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垃圾债券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对于企业来说,垃圾债券也给他们的融资带来了便利,当然,企业也会面临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因此,垃圾债券的特点就是收益高、风险大、流动性较差、信用保证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响应中央建设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号召,永续债券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其中影响中国永续债发展的关键则是关于永续债的会计核实与处理。但我国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工具的创新进程,同时也给企业和投资者的金融工具创新工作带来安全隐患。本文基于永续债的本质特征,系统分析了各方永续债券参与主体亟待解决的融资和会计处理问题,以期能促进非金融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会计师》2017,(12)
房地产企业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大,而且资金回收周期长,融资安排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安全和风险控制。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在融资需求上仍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于万科、碧桂园、保利等大型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着诸多限制,成本高、渠道少,严重制约其投资和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表现,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并为改善这一现状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还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都会给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容易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是房地产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在自身房地产融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指出了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以及形成这种风险的原因,并分析了规避这种风险的对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受限,外债融资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房地产企业外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并呈现发行集中度回升、信用利差扩大、发行期限缩短、增信方式面临质疑等趋势。与之相关的监管套利风险、信用风险和阶段性资本流动压力不容忽视。未来应通过增强监管合力、提高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度、引导企业建立“财务中性”意识等,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企业外债融资行为,合理利用境内外融资市场支持实体业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场上永续债起步较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永续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科学性、规范性的永续债会计处理的影响.房地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其带来的利润和风险都是很高的,同时其也很好的带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靠拢.那么房地产企业中永续债的会计处理也就引人注目了,如何有效的确保房地产企业永续债的健康发展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和永续债的概念、性质、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房地产企业永续债会计处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新时期中国融资租赁发展环境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融资新环境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减缓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升,2010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在10%以上.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正面临着新的格局.从企业的融资渠道来看,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内源融资已远远不能满足自身融资需求.在外源融资方面,不管是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还是进行非公开股权融资,目前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都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从房地产企业的境内融资、境外美元债、内部资金安排、债务清偿顺位等方面,提示存在的法律风险及解决建议。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不断加码、融资政策不断收紧及“三道红线”的监管,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以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模式运行的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债务违约风险凸显。2021年以来,多家房地产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面临债务重组或破产重整的生死关头。本文将从房地产企业的境内融资、境外美元债、内部资金安排、债务清偿顺位等方面,提示存在的法律风险及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金问题历来都是房地产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是依赖于向银行借款融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房地产企业迫切需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探索积极有效的融资方式。本文阐述了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从房地产企业的境内融资、境外美元债、内部资金安排、债务清偿顺位等方面,提示存在的法律风险及解决建议。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不断加码、融资政策不断收紧及“三道红线”的监管,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以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模式运行的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债务违约风险凸显。2021年以来,多家房地产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面临债务重组或破产重整的生死关头。本文将从房地产企业的境内融资、境外美元债、内部资金安排、债务清偿顺位等方面,提示存在的法律风险及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