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3.
杨晨 《云南金融》2012,(8X):142-14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4.
杨晨 《时代金融》2012,(24):14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5.
周双  刘鹏 《新金融》2017,(3):43-47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6.
统筹发展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应遵循"鼓励创新、发展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发展思路,处理好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这3者之间的关系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创新必须始终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满足特许经营的资质标准,坚持持牌经营原则,严格市场准入和业务监管是对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的基本要求。平衡好金融创新、风险防控、金融监管的关系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必然增加金融创新风险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经验教训看,一旦金融业创新超过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与风险管控能力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性或行业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但金融风险的失控也会危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文章就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以提高我国金融风险监管和防范的整体能力进行了思考,指出应加强各监管机构协调和配合,促进统一监管体系的形成;机构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来提高内控机制的有效性;金融风险防范应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应把握好对人的培养、任用、监督和评价,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双创"的重要领域,"e 租宝"案例表明:互联网金融平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积累了各类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回归金融本质,应用市场链理论可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模块化为管理与技术的内控风险、超高利息承诺信用风险、低资产客户评估风险、监管生态风险、原始资本薄弱风险和模块间信息传递风险六个模块.互联网技术只是解决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应从金融本质视角出发结构化地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宋飞 《银行家》2004,(12):66-71
金融创新促进了新的金融运行模式的形成和金融业的结构变迁,推动了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更新。金融创新的实质是改善原有的金融资源分配方式,实现原有金融要素的重组,通过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获得新的更富效率的金融发展空间。由于金融创新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征,尤其是大量衍生金融产品和银行表外业务的运用,客观上会出 现银行的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和隐蔽、增加金融市场 的易变性以及降低金融监管效率等不稳定因 素。特别是在监管不力情况下发生的 "巴林银行事件"和"美国长期资本 管理公司风波"等,使银行领 域内的金融创新受到怀 疑,认为金融创新加 大了金融风险。正 确认识和处理金 融创新与风险 防范的关系有 利于维护金融 创新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推动金融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对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功能学说的角度理解,银行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风险,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获取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利润机会,金融风险不可能消除,而只能转移或降低。金融创新有着深刻的内在形成动因,每一次创新都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基于市场的风险化解和防范机制。总之,在监管得当的基础上,通过银行的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精心组织、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风险规避、金融效率提高和金融市场发展。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创新有助于货币融通、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发展安全等。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并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2.
景光正  盛斌 《金融研究》2021,491(5):59-77
随着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重构的关键时期,金融结构对于一国外资进入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采用65个国家2003—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探讨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外资进入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均有助于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但发达国家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发展中国家,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2)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发现,技术创新引致和国家风险管控是金融结构影响外资进入方式选择的重要渠道。其中,金融结构的国家风险渠道机制,主要通过降低经济金融风险来实现。(3)此外,引入国家营商环境指数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能间接调节金融市场对外资进入结构优化的提升作用。本文研究为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进而实现引资结构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存在着辩证关系。监管体制差异、监管内容的不同以及监管执行力的差别等,都会导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绩效之间的不同组合。在中国经济转轨和市场全面开放的双重背景下,只有完善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才能既保持金融稳定运行,又能推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15,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20,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屈波 《济南金融》2009,(7):14-17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分析,讨论了金融创新风险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金融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金融体系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划分为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风险、金融创新市场风险、金融创新机构风险、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及监管风险、金融创新系统化及国际化风险等,并对每一种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监测分析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以研究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政策传导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与金融市场监测分析体系框架的关系为出发点,在深入研究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监测分析体系现状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监测分析体系框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陈雨露 《金融研究》2021,487(1):1-12
本文以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探讨工业革命、金融革命与系统性风险治理间的关系。在工业革命演进过程中,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环境变迁,推动了金融业演进发展和升级;反过来,资本的快速积累和有效融通对科技进步转化为工业革命不可或缺,以现代商业银行、现代投资银行和创业投资体系为特征的三次金融革命分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如果制度规则建设和监管滞后,金融发展失序也会导致系统性风险逐步累积,引发金融危机,反过来催生重大金融体制或监管制度变革。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拉开序幕,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业集成创新有望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我国是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应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金融科技带动下发挥好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创投体系和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合力,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引导从业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遵从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守正创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黄宇虹  黄霖 《金融研究》2019,466(4):149-167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金融知识体现了小微企业主对经济金融相关信息的认知与决策、以及使用正规金融工具与服务的能力,因此将作用于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实证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更重视创新的必要性与员工的创新能力,也有效改善了创新活力。这对相关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与开展面向小微企业主的培训,提供了积极的数据支持。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知识通过市场认知机制与信贷约束机制分别作用于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力。在市场化高、非国有经济发展好、金融市场化高的地区,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强而创新意识不强,金融知识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创新意识,即提升市场认知机制发挥作用;而在市场化低、非国有经济发展差、金融市场化低的地区,小微企业的创新意识强而创新活力不强,金融知识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创新活力,即缓解需求抑制型信贷约束的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伟中  余剑  李康 《金融研究》2021,486(12):75-95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陆续出台且支持力度不断强化,政策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将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转型纳入可持续投资(ESG)资产定价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风险资产均衡收益和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这一准自然实验,分别从企业融资成本和绿色创新两个角度实证检验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激励,同时通过提高棕色债券的信用利差给棕色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倒逼促进作用。(2)这一影响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作用更为显著,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弱化。(3)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融资途径显著提升了棕色企业的绿色创新,倒逼棕色企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