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吉浙两省产生了不同的政策效应,本文从分析两省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入手,侧重从提高吉林省的对外开放程度、采用差别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和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湘两省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和广东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并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检验了统一货币政策在湘粤两省的不同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在央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地区效应,达到缩小各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展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本文以安徽省和江苏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两个省份对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映。建议在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效应,而银行只是风险传导的中介,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风险传导更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出发,选取非金融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货币政策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风险传导效应,避免企业过度风险承担而削弱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杨容 《金卡工程》2010,14(11):243-243
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实质上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时间上的表现,体现的是市场对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本文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来分析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缩短外部效应时滞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但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却不通畅,财富效应、q效应等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货币政策效应低.只有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与改革,扩大市场规模,改革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才能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自从Scott最早证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以来,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相关问题,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外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发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检验以及实证解释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述评。从国外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看,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刘昕 《时代金融》2008,(5):32-34
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东北、中部、西部逐渐减弱。文章认为,在确保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充分反映地区差异的灵活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显示,在投资周期波动中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在投资周期的起步和顶峰阶段,东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效应,而西部地区投资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独立变化的特征。在投资周期的回落阶段,东部地区财政政策冲击转为正效应,西部地区财政政策冲击由正效应转为负效应,东、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冲击均变为负效应。从长期来看,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冲击为负效应,财政政策冲击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入手,分析了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金融运行影响时使用VAR族模型的微观理论基础;并通过构建了资产定价模型,对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及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与"流动性效应"通过影响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以及其自身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影响资产的理论价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三区制马尔科夫转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主要体现为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要大于扩张货币政策、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下货币政策具有差异性、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大于产出效应、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要强于货币供给量传导机制,制定货币政策需要考虑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银行内部决策机制出发,建立银行两部门决策博弈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普惠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小微企业贷款数据,构建统计模型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利率的引导效应,并从中确定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期限边界、目标边界和结构性效应边界。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实质上是货币政策效应在国际层面上的一种外在性表现,其溢出效应程度与参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技术,结合中美两国1992Q1~2016Q1的数据,通过建立B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存在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溢出效应的汇率渠道的传导较为显著。基于此,鉴于国外政策外部性的应对策略及经验,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SVAK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进行亍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敢策效应无论从周期方向上还是在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对青海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炼出对冲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务实之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利率冲击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时变影响动态,以此考察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时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短期内对本国产出缺口和价格水平产生了良好的逆风向调控效果,而美国货币政策却并没有产生逆风向的调控效果;中美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存在本质区别且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所表现出的"火车头"效应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而近年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整体上表现为迅速增强的"以邻为壑"效应。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金凯 《金融论坛》2019,24(1):35-51
本文基于改进缺口法测算境外人民币存量,并研究境外人民币存量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境外人民币存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无论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还是价格效应来看,境外人民币存量均弱化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并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促使人民币跨国良性循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始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能仅局限于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地区内部。但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8.
石玮 《云南金融》2011,(3X):44-44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来看,主要采用的是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忽略了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因素。本文主要从金融差异为基点,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对造成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来看,主要采用的是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忽略了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因素。本文主要从金融差异为基点,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对造成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不确定性下,政府如何选择最优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应对?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多种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下技术不确定性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实行何种货币政策目标和财政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比数量型货币政策更有效,更适合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可能引起的经济波动。第二,从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的效应和持续时间上看,价格型货币政策和遵循支出规则的财政政策组合最优。第三,从社会福利损失角度来看,在应对经济不确定性方面,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和遵循支出规则的财政政策是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