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金融业正向全能制银行发展。在西方金融史上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曾经几经起伏。 3 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金融领域逐渐由混业经营演变为混业和分业两种经营模式并举的格局 ,前者以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为代表 ,后者以美国、日本和英国为代表。到 2 0世纪中后期 ,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新实行的混业经营的新动向 ,单一的银行功能正向金融超市方面发展。首先是英国在 1986年完成了金融“大爆炸”的改革 ,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 ,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接着 ,日本又发生了金融“大地…  相似文献   

2.
谈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业运行模式是坚持分业经营还是推行混业经营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首先要明确混业经营的概念界定,弄清跨业合作与混业经营,进而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培育和完善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现代金融》2014,(12):32-34
西方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混业到分业又到混业的金融模式,我国混业金融发展趋势也逐渐形成,但由于法律、监管制度以及网络技术安全水平等问题,我国混业金融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和混业金融的的特点,讨论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混业发展模式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浅议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监管体制下的,分业利于安全,混业利于效率。然而在中国金融模式下,分业和混业都有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的双重要求。明确混业的基本目的、结合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进行金融监管创新等,是分业平稳走向混业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金融行业的主流是混业经营,而国内依然实行分业经营。面对国际化金融的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创新的要求,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国内金融行业也部分地进行了实质上的混业经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历程、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及混业经营的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混业经营在具有天然优势的同时,其风险更趋复杂,风险易于传递和扩散,风险叠加与累积等因素容易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并对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从宏观和微观等层面提出了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今国际金融行业的主流是混业经营,而国内依然实行分业经营。面对国际化金融的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创新的要求,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国内金融行业也部分地进行了实质上的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具有天然的优势,其风险更趋复杂,风险易于传递和扩散,容易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本文对国内外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历程、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及混业经营的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混业经营: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金融业分业混业的问题上,国际金融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混业全能型,二是分业型.从世界金融制度发展史看,绝大部分国家金融业最初的金融自然发展状态都是一种混业状态,此后走上了一条"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潮流,中国金融业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我国向混业经营的平稳过度.  相似文献   

8.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有银行业混业经营试点引发思考,介绍了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历史,并引入关系网络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对现阶段混业经营的优越性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浪潮下,分业监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冲突。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是国际趋势,加强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也是大势所趋,强化混业经营监管能加强国家经济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资本。  相似文献   

10.
入世后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本在分析国外和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备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混业经营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工商企业以股权为纽带向金融机构的渗透,在当前有增多趋势,这一模式被统称为产融结合。但是,对产融结合概念本身,尚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文章把产融结合重新定义为,大型工商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以控股方主营业务领域为中心开展专业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在此定义基础上,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投资商业银行的历程,着重分析了产融结合型银行的商业模式,认为产融结合型银行具有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有效解决了财务核算主体分散、监控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使财务信息核算质量提高,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隐忧:受管理环境的制约,财务集中的基础性定位、单一的核算职能与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财务信息与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的相关性较弱。财务集中的创新应通过全面的成本控制来发挥财务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郭品  沈悦 《金融研究》2019,470(8):58-76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产品创新以扩大业务种类、丰富服务渠道、扩充服务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最终提高竞争实力。在具体做好产品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充分借助互联网金融渠道,积极做好与外部机构合作,全面做好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李志刚 《金融论坛》2004,9(4):51-56
从目前情况看,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根据国际经验,对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补偿的方式主要有国家财政承担、中央银行承担、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第三方资金注入及发行货币,其中政府资金是主要来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有国家财政能力、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实力、商业银行自身财务能力以及社会投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补偿要采取合理分担、多种渠道实施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增发国债、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商业银行自身消化、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共同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损失,为其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大宗商品贸易发展迅猛,向商业银行在其实践操作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本文着重探讨商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的风险评估,从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的风险入手,介绍了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离岸金融业务是适应国际金融高度发展的需要,通过金融创新而迅速发展的一项新业务,它为国际金融活动开拓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因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新业务领域,而建立我国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现实途径。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把大连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将为我国建立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中国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排放权的最大卖方。本文围绕清洁发展机制,从国内碳排放定价权、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重视从搭建卖方价格机制的角度建设我国碳排放权市场,把发展自愿减排机制和建设CERs市场共同作为发展我国碳市场定价权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三种碳金融业务模式,并给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核心能力的建议;提出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大平台参与国内碳市场布局分工,以先试先行的碳金融模式吸引金融机构和促进金融活动的集聚。  相似文献   

19.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 《武汉金融》2002,(7):20-22
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经济已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 ,金融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既是机遇 ,也加大了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和远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 ,使中国银行业存在现实和隐含的金融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发展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聚焦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宏观命题,立足于我国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导的数量型中介,运用我国商业银行、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深度剖析了数字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和控制影子银行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2)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削弱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果是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弱化实体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实现的。(3)上述弱化效应在以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低资本、低流动性和低报酬的银行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