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2001-2009年北京市18区县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了北京区县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北京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以核心城区为最高,按地理空间向外发展水平依次降低;全局Moran指数和散点图显示北京各区县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型大部分是核心城区,而低低集聚型则多为周边区县;局部Moran指数显示北京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增长极",对其周边区县起到正向或负向作用,这些作用在2005年达到极大值后已经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4-2019年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与金融运营效率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与金融运营效率的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业,数字金融对银行运营效率具有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较低的银行运营效率对数字金融发展的驱动力逐渐提升,数字金融和银行运营效率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数字金融与银行运营效率的双向影响在金融集聚度高的区域与银行主导区域显著存在。数字货币基金对金融全行业运营效率具有逐渐趋弱的负向影响,在西部地区和金融集聚度低的区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从金融业三大支柱行业角度构建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权法测算出省域金融集聚水平,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对中国金融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金融集聚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证券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内陆和沿边地区水平低而沿海地区水平高的梯度分布态势。(2)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全国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内陆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沿海地区区域内差距次之、沿边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小,沿边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差距逐步缩小,沿海地区因证券业集聚导致区域差距大幅提升而呈扩大趋势;无论是整个金融业还是三大支柱行业,沿边、内陆与沿海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证券业和银行业问题尤为突出,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我国金融集聚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3)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层面金融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极化问题加剧;区域层面,各区域金融集聚水平均逐步提升,但区域内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沿海和内陆地区多极分化问题均有所缓解,而沿边地区多极分化问题严重,沿海、内陆与沿边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分别集中在中高、中等和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5.
岳川 《北方金融》2018,(7):16-21
金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一个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产生金融集聚效应,这种效应能够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标志着呼包鄂协同发展正式成为自治区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内蒙古和呼包鄂地区存在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大、金融资源单向流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使内蒙古在一定程度存在区域"金融洼地"现象和产业结构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呼包鄂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展开研究,重点从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关联性作为切入点,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对呼包鄂金融集聚效应的动因和过程以及金融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金融集聚效应综合因子得分,对金融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空间集聚性进行度量,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框架上引入空间误差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SEM),实证研究内蒙古和呼包鄂地区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蒙古金融集聚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正向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呼包鄂地区尤为突出,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首先采用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集聚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采用2003~2007年区位熵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银行业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明显大于证券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的弹性系数,而且其弹性系数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后,论文通过建立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出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选取16个有代表性的金融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集聚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十二五时期31个省(市、区)的金融集聚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进而对我国省级区域的金融集聚程度做出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各省金融集聚水平比较稳定,金融集聚程度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区域金融集聚为区域金融经济发展配置更多的金融资源,因而成为各区域的一个重要竞争领域;金融投资在选择区域方向时也存在竞争关系。本文建立了一个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虫口模型,通过仿真程序实证分析金融投资个体竞争区域选择对区域金融集聚形成的影响,同时提出金融集聚竞争的区域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集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推动实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较高,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亦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水平则相对不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以技术创新作为门限变量可以发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各地区的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我国要通过金融集聚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强化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中小企业微观数据,利用经济集聚指数测算了我国地级市工业两分位的中小企业集聚指数,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中小企业集聚水平和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集聚成长和地区金融发展均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二者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机制,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聚和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本文认为更为积极的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政策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文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了中国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的动态演进过程,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1997~2013年中国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空间演进存在差异性,呈现多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2)省际金融产业集聚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示范效应。(3)本省与临近省域金融发展、经济开放、工业化、区域基础设施等对金融产业集聚存在协同效应,而经济发展、城镇化对金融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竞争效应。(4)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和金融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有限,使得人力资本并没有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据此,笔者提出促进省际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金融集聚的空间依赖性,将我国省域金融集聚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化特征结合起来,利用金融集聚的空间滞后对传统Markov链进行校正,构建空间Markov链,在地理背景的影响视角下对我国省域金融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1)无论是金融集聚水平还是银行业集聚水平、证券业集聚水平、保险业集聚水平,都整体偏低,且空间非均衡特征显著;(2)沿海、内陆与沿边地区金融集聚分别集中在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各地区内部的绝对差异呈继续扩大的演进趋势,加剧了各地区内部实体经济极化发展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性提高;(3)金融集聚的"富裕俱乐部"和"贫困俱乐部"现象共存,沿海地区对内陆和沿边地区的虹吸效应明显,沿边地区内部的多极化问题突出,省域间金融集聚差异短期内较难消除.据此提出应坚定不移地执行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战略引导下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打破"近墨者黑"的困局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产业集聚如今已经成为各国现代金融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目前中原经济区尤其是河南省的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之一。本文在对河南省金融集聚水平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河南省金融集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金融集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梁春亚 《西安金融》2014,(12):68-72
本文采用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金融集聚程度,发现新疆的金融集聚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金融集聚指数,采用2001-2013年的数据检验了金融集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对新疆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金融集聚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集聚趋势日益明显。本文在回顾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从集聚内涵、动因、效应、模式和度量等角度,简述了金融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并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回顾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结合金融产业自身特性,深入研究金融集聚理论;以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特点,丰富区域金融集聚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集聚趋势日益明显。本文在回顾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从集聚内涵、动因、效应、模式和度量等角度,简述了金融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并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回顾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结合金融产业自身特性,深入研究金融集聚理论;以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特点,丰富区域金融集聚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市的发展现状,构建产业结构和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丝路沿线9个省市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产业结构和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份产业结构与金融集聚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小,金融集聚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产业结构与金融集聚耦合协调总体为一种低水平耦合,呈现出一种"北低南高,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从时序来看,各省产业结构与金融集聚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发展逐渐提高。据此,本文提出了各省差异化发展,区域内部加强合作,构建综合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