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存在割裂的倾向。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单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差别,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审慎监管的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教训,加强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逐渐兴起,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我国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本文从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出发,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提出健全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西南金融》2010,(8):15-17
综合经营趋势下新风险和监管空白引致的复杂系统性风险隐患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在要求,金融危机后国际规则和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是催生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外在压力。当前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模式构建应充分考虑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等要素,在保留现有分业监管体制下,建立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财政部之间正式的监管协调制度,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总结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国中央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天然优势出发,对我国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了逻辑判断。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Ⅲ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但改进了传统金融监管理论只专注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而忽视了系统性风险的不足,而且在监管框架设计上,既注重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又注重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本文从阐释推动这次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了巴塞尔Ⅲ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上改进的原因与具体进展,最后探讨了巴塞尔Ⅲ可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金融监管更加重视。在后危机时代,诸如金融监管如何克服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如何防范和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从监管的角度保障金融和经济的稳定等问题需要监管当局的重新审视。而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因此,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梳理便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能够为其今后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康永亮 《时代金融》2012,(18):140+143-87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界普遍把这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结为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危机过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本文将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历史产生入手,分析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内外的学者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目标、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体看来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借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模型框架,分析了资本要求和贷款价值比率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一致性。单一的政策很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在实践中必须进行动态平衡。因此,必须转变监管理念,着手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政策制定者对各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强烈反思。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顺周期和系统性风险,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给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我国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公允价值会计被认为是顺周期机制,放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广受诟病。本文尝试从正向冲击和逆向冲击角度研究公允价值是否存在放大作用。研究发现两类冲击下系统性风险均存在;公允价值会计作用不对称,逆向冲击下放大了系统性风险,正向冲击下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逆向冲击的作用渠道时发现,市场流动性不足是放大作用的显著原因,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敞口和资本充足率对放大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16.
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主要采用审慎监管工具,且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撑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并行的概念,但又与其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金融稳定与发展.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分属于不同的政策框架,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但是紧密联系,而且互动性极强.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不同政策范畴之下不同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湘鹏  周皓  金涛  王正位 《金融研究》2019,467(5):17-36
准确测度金融机构对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前提。本文对常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能否涵盖规模、高杠杆率和互联紧密性三方面信息”、“排序结果是否与银保监会认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相吻合”、“是否具有宏观经济活动预测力”三方面对上述指标在我国金融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SRISK更适于作为我国微观层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同时,本文发现,“LRMES约等于1-exp(-18*MES)”的经验关系不具有普适性,不适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洁 《济南金融》2011,(12):39-40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控政策是我国建立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宏观审慎管理念和差别化调控思路,结合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分析了2011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控中遇到的机制障碍,就如何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控工具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货币交易媒介职能会促进中国金融风险的增长,人民币计价单位职能则使金融风险能得到一定抑制,而人民币价值储藏职能会降低中国金融风险。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加大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步、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同时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政策,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和干预职能。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f behavioural responses by banks in the recent crisis. Using firm-specific balance sheet data, we construct aggregate indicators of systemic risk. Measures of size and herding show that balance sheet adjustments have been pro-cyclical in the crisis, while responses beca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across banks and concentrated on certain market segments. Banks reacted less according to a pecking order, as an indication of reduced flexibility in their risk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The behavioural indicators are useful tools for monetary and macro prudential analyses and can contribute to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