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计划更正法的正确使用 各种错帐更正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划线更正法。在填制记帐凭证或登记帐簿时,发生了单纯记帐技术上的笔误或计算上的错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更正时,应在错误的全部数字正中划单红线或双红线表示注销,但必须使原有数字仍可辨认,并由经办人员在数字旁边加盖小图章,以明确责任,然后将正确的数字写在被注销数字的上端。 例如:“321.50”误写为“312.50”,应更正如下:  相似文献   

2.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于神秘的色彩。帝王时代,城门数、宫殿数、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九九八十一这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冠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九”表示广大繁杂之义的词也不少,如九州、九重、九泉等。由“九”的倍数派生而来的数字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般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要一百零八下等。为什么古时人们会那么崇尚“九”与“九”的…  相似文献   

3.
《理财》1996,(1)
应正确使用数字用语看报刊、听广播新闻,经常发现不规范甚至错误使用统计用语的现象。主要表现有:1.“翻番”的滥用。如报道银行存款增长时:“今年存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在去年500万元的基础上翻了4番。”很显然,这里的“翻4番”实际上指的是原来的4倍。...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会计只是“与数字打交道”,笔者认为不尽然。一个合格的会计,不仅要有“数字概念”,而且还要有“文字功底”。也就是说,会计人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财务分析报告,是会计人员书面表达的一种方式。笔者对如何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经过“理性思考”,归纳起来,有“三要三不要”。 一、要通俗易懂,不要“公式罗列”。 有的分析报告数字、公式罗列比较多,先抄一个公式,a表示什么,b表示什么,再用数字代进去算出答案。这些公式都是教  相似文献   

5.
报刊文摘     
正确使用空调能节电1/5夏天到了,空调可算是用电大户。在节电方面空调专家表示,正确使用空调,一个夏天能省电1/5。记者调查:一半顾客不知道怎么用空调省电在某卖场内空调销售处,就如下几个问题采访了几位前来选购空调的顾客——“你把空调安放在什么位置”、“你每年清洗空调吗”、“您是否会买节能空调”、“分体式空调您怎么安装”。很多顾客都说,空调会安在“装修方便”的地方,“是否清洗要看有没有时间”,这些答案并非“省电”。精打细算:正确使用空调能节电1/5“空调是夏天用电的大户,所以节电必须要从空调节电做起。”节电专家告诉记…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会财会》2013,(12):43-43
投资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轻易的放弃。股市对投资态度正确的人是金矿,对投资态度错误的人是坟墓;正确的道路,是从基本面出发,坚持长期投资。能不能赚钱,本质上是理念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股票是什么”,而不是“买什么股”。然而,多数人却把认知的顺序搞反了。  相似文献   

7.
按照<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记录发生了错误不得涂改、刮擦、挖补或用退色药水更改字迹,须用正确的方法予以更正.划线更正是更正错误的正确方法之一,它是在错误的文字和数字上划一道红线以示错误,在错误的文字和数字上写正确的文字和数字,再加盖一个更正人的名章以示对此负责的一种更正方法.为了规范会计错误的更正,本文试就划线更正法的适用范围、运用及操作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数字是财务工作的灵魂。财务工作的特点,足以数据说话。财务工作离不开数字。一位天天在数字海洋中耕耘,有40年经历的“老财务”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你给我10个数字,我还你一个世界。表示任何一组财务数据都代表着一定的经济意义,任何一种“排列组合”都说明着不同问题,反映着不同要求。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尺寸,心中有“数”呢?笔者认为在处理财务数据时应做到“十忌”:  相似文献   

9.
0的起源     
在生活实践中 ,为了表示数量的多少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了 1 ,2 ,3…… 9这九个数字。从这九个数字人们可以将它组成表示正无限大的和无限小的数。但要表示“什么都没有” ,在当时是困难的。所以 ,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表示“什么都没有。”我国古时候曾经有过用“初”与“空”表示“什么都没有”。如要写东经 0°1 5′,人们就将它写成“初”度 1 5′或“空度”1 5′。在《唐书·律历志》用“·”来表示“0”。但它容易与小数点混淆 ,使用不便 ,而未能推广。元代数学家刘瑾著的《律吕成书》中 ,记载了数学上曾用“□”(空格 )表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中,“股利保障倍数”比率的计算公式为:股利保障倍数=普通股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下文简称“倍数1”)。该倍数越大,公司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此外,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表示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也有一个指标称为“股利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为: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下文简称“倍数2”)。该倍数越大,表明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大。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指标虽都称为股利保障倍数,但明显地存在下列区别:(一)出发点不同。“倍数1”是从公司…  相似文献   

11.
注:① 凡数字需用红字时,可用蓝字外加方框表示,如红字150写成|150| ② 每笔会计分录应列明规定的明细科目。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现金只能用来对企业与职工个人之间往来款项的结算。 (×) 2.在材料计价中,材料计划成本的构成内容,应与实际成本的相同。 (√) 3.“待摊费用”帐户用来反映和监督已经支付或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月份和以后各月份共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一些有关记帐方法问题的学术研究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借、贷”两字含义不清,非经学习不好理解。我也认为这是借贷记帐法的一个最大缺点。“借、贷”两个记帐符号,顾名思义,难学难懂,因为它们在不同性质帐户里的记帐方法各不相同。同样是“贷”,记在资金来源及收入类帐户里;表示增加,而记在资金占用及支出类帐户里却表示减少;同样是“借”,在资金占用及支出类帐户里,表示增加,而记在资金来源及收入类帐户里却表示减少,使用上并不固定。如果要讲清“借、贷”的记帐原理,必须借助“增加”、“减少”的概念来进行解释。增减记帐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用“增、减”作为记帐符号。增加和减少是从一切事物量的方面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量的变化与任何事物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因此,用  相似文献   

13.
红字在会计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尚有为数不少的会计人员,对此不甚理解,往往错用或滥用红字。例如有人错误地认为:“借方红字等于贷方蓝字”,因而,在填制记帐凭证时,应该使用红字反映(冲正)的,却从另一方用蓝字出帐,虽然从表面上看,数目还是平衡的,可是其经济含义就完全不同了。从原则上来说,红字是作为蓝字的反义出现的,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反映超支和亏损;二是错数冲正。但是,目前许多会计部门在编制各类会计报表时,对亏损也普遍使用蓝字,只是在其数字前面冠以“-”号,并没有使用红字,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凡是…  相似文献   

14.
<正>“套期工具”账户与“被套期项目”账户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设立的共同类会计科目。不少人在进行套期保值的会计核算感觉这两个会计科目晦涩、难懂,甚至存在使用错误的现象。为加深对“套期工具”账户与“被套期项目”账户的理解,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5.
梁友 《理财》2005,(3):95-95
“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是错误的。细节决定成败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战略错误,细节再完美也无济于事,细节越完美,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即社会资源越多,危害越大。战略性错误是不能犯的,  相似文献   

16.
简单的估值方法只使用有限的信息,简便易行,但可能因忽视了有用信息而导致错误。倍数比较法就是一种比较简单,但也经常使用的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常态思维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形:一些错误的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而相关的正确结论却“显然”是“错误”的。比如:我和某同事一样高,因为他比我胖些,就显然比我矮些,但是,他比我矮些的结论却是错的;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划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新理财》2010,(4):16-16
罗奇:人民币升值是“错误” 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罗奇(Stephen Roach)3月19日下午在北京表示,“西方要求人民币升值,是错误的方向。”罗奇是在北京发表“以消费为主导的中国”演讲时提出上述观点的。  相似文献   

19.
简单的估值方法只使用有限的信息,简便易行,但可能因忽视了有用信息而导致错误。倍数比较法就是一种比较简单,但也经常使用的估值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人经不住“铜臭味”的诱惑,为升官、敛利、噪名,随意编造数字,欺上瞒下捞油水,它已如毒瘤蔓延至社会各个层面、领域,其财务活动也未幸免,造假也极具典型。保官求升,以假邀功一是统计数字造假。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真实的统计信息,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近年来,统计报表始终存在“虚”和“瞒”。“虚”,即以迎合、随意而定,搞“无中变有、以少生多”。那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正之风盛行,只想多报完成数,以此炫鬻自己的政绩和功劳。理由是上级需要,年终要考核、奖惩。“瞒”,则是“有而报无、多而报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