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基本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养老金融产品成为居民养老投资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基于武汉市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居民养老金融产品购买意愿与行为及其悖离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养老金融产品购买意愿和行为存在明显的悖离;人口统计特征、金融素养和风险偏好等主观因素和产品认知因素会影响购买意愿与行为及其悖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发现,感知风险性和感知有用性是表层直接因素,产品了解、金融知识和风险偏好是中间层因素,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是深层次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居民金融素养的教育和养老金融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居民充分知晓养老金融产品的有用性,强化产品保值增值特性,促进购买意愿转化为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2.
依据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二元选择Logit模型,考量品牌传播对互联网金融业消费者选择行为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品牌的产品属性与大多数品牌传播属性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表现为正向效应,产品属性越好、品牌传播效果越好,消费者购买该互联网金融品牌产品的意愿或可能性越大;互联网金融品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作用大于品牌传播属性的影响.此外,短期内产品属性通常不会有较大改变,类似常量.鉴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品牌管理者,应从提升互联网金融品牌产品的品牌传播属性入手,着力提升品牌传播效果,有效提高消费者购买该品牌产品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保险发展环境下,消费者对网络保险的购买意愿成为影响网络保险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950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财产保险消费意愿的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框架下,针对消费者购买网络财产保险意愿进行研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对影响消费者购买网络财产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网络保险的感知价值、网络保险的购买便利性、消费者个人收入水平、网络保险的信誉度与知名度和消费者对网络保险的风险感知程度对购买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消费者购买网络保险意愿的建议,以促进网络保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公众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在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挑战。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成为金融监管者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互联网金融条件下,金融消费者在维护资金安全、信息安全、信息披露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由于监管和法律缺失,一旦消费者权益侵害,后果将更加严重。最后,本文提出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杰  陈晨 《征信》2017,35(9)
基于TAM模型和TPB理论,设计问卷并收集数据.采用SmartPLS 3.0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实证分析.使用PLS算法以及Bootstrap自抽样进行参数估计、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社会影响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意图显著相关,使用意图对其使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自我效能不构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实证研究,认为互联网理财企业应该基于互动开放的思维,不断提高其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用户覆盖面;研究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需求的因素,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综述的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吉星  杨笛 《金卡工程》2008,12(8):105-10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研究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是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在丈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接受模型,整合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石飞 《浙江金融》2016,(4):43-47,75
金融创新的成功需要市场消费者广泛的接受,才能取得成功。大量的金融创新扩散研究的基础假设消费者是同质的,忽略了消费者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去研究金融创新扩散的文献非常少见。本文以现有的文献为基础,以实证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金融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金融创新扩散从消费者采纳微观影响开始,逐渐过渡到宏观的社会濡染,从早期采用者扩散到社会主流大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金融机构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优化消费者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感知,了解意见领袖对消费者决策的营销,关注消费者的从众效应和网络外部性。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有5个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偏好一致性以及自利性假设。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提出了挑战,指出:消费者具有系统性、可预测的行为偏差,新古典经济学的5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金融机构会利用消费者的行为偏差谋利,导致竞争非有效;要在传统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的基础上,重视从更深层面上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偏差类型,采取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柔性干预等思路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行为干预和产品干预,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能力建设。行为经济学动摇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其挑战是有力的,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解释更加接近于实际,也促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应支持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重视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金融知识是消费者负责任金融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区分主观金融知识和客观金融知识,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知识通过风险态度改变借贷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CHFS抽样数据的结果表明,客观金融知识和主观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且通过风险态度与之间接的影响关系也显著成立。这些发现揭示了金融知识以及心理特征如风险态度在解释金融行为差异方面的重要性,为消费者金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金融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主题。在已有的金融学理论下,投资者的身份出现了多变的情况,并且衍生出金融消费的概念。在金融机构中购买金融产品的自然人和法人就是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可能为自然人也可能为主体机构,基于此,本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此促进金融业的大跨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现代金融》2010,(9):10-11
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决定一个国家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金融产品日益复杂,使得消费者难以正确了解一些新产品的特征及其风险,加之信息披露不充分,致使很多消费者频繁落入欺诈陷阱,  相似文献   

12.
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有5个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偏好一致性以及自利性。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提出了挑战,指出:消费者具有系统性、可预测的行为偏差,新古典经济学的5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金融机构会利用消费者的行为偏差谋利,导致竞争非有效。对此,行为经济学提出,要在传统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的基础上,从更深层面上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偏差类型,采取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柔性干预等方式;同时,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行为干预和产品干预,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能力的建设。行为经济学动摇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其挑战是有力的,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解释更加接近于实际,也促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应支持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重视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视觉营销是当前网络购物盛行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基于网络视觉营销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多种,研究这些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促进网络视觉营销的发展以及引导消费者理智购物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消费者感知风险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测评,最后通过分析以及计算得出产品和网络平台因素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社会环境等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社会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运行模式,其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与金融活动两方面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金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金融活动的便捷性与信息化程度相对提高。但是,互联网金融视野下金融消费者主体权益也有所变更。且在权益认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尤其是在我国与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消费者权益受到较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并就当前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将金融消费者与一般消费者加以比较,提出应当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活动提供一定的秩序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个人寿险产品的购买成为越来越普及的一种消费活动,按着消费者购买行为规范分析的框架,分析发现:个人寿险产品兼有选购品和非渴求商品的特征;其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属于一种“高介入度-理性”的活动;收入、教育水平、年龄、家庭生命周期、职业、产品提供的利益、消费态度和顾客品牌忠诚度等成为影响消费者对其进行购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程鑫 《福建金融》2015,(2):51-54
伴随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和准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参与金融活动的广度、深度与频度不断扩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互联网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当前制度存在的缺陷,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了公平、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同时,一些风险案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有的甚至引发多起群体聚集事件,凸显了当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紧要性.因此,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为风险的监测分析和有效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其在信息传递、资金安全、风险补偿和法律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极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我国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却存在着消费者自身风险辨识能力差、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缺乏监管、互联网金融资金安全和保障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的缺陷。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投资者自身、互联网金融平台、资金安全和保障体系、金融法律法规建设等视角,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金融业行为风险、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具有互补性、差异性,也有潜在冲突的可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要有机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次贷危机表明,过去监管实践中更容易忽视行为监管,弱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危机后,各国都在加强行为监管。我国也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行为监管体系,形成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有效互补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