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率互换     
2006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有关事项。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利率互换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转换。最初,利率互换主要是为了满足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市场上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双方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利用利率互换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或资产负债管理,利率互换市场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相似文献   

2.
货币互换结构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换交易高层是国际金融市场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市场之一。货币互换,是指具有互补需求的双方互换不同币种的本金与利息的一种安排。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互换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货币互换的金融结构分析,介绍了货币互换在我国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利率互换(interestrateswaps),又称利率掉期,是交易双方将同种货币不同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的利息相互交换。交易双方交换的金额是利息,不是本金。利率互换最常见的方式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即交易中约定一方(甲)在指定日期向另一方(乙)支付固定利率利息,而乙向甲支付按照某种浮动利率计算的利息。利率互换是一种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主要用来管理利率风险。通过利率互换,可以将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资产或负债转换为浮动利率(固定利率)的资产或负债,或者将利率基准不同的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相互转换,从而实现规避利率风险、锁定边际…  相似文献   

4.
所谓互换,是指互换双方达成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彼此的货币种类、利率基础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一种交易.互换交易最早起源于20世界70年代末,货币交易商为了逃避英国的外汇管制开发了货币互换.世界上第一份利率互换协议出现在1981年IBM与世界银行之间签署的利率互换协议.从此,互换市场在国外得到了迅猛发展,2005年末互换交易量占整个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的80%,可以说互换市场在国外已经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金融商品市场.200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于2005年10月10日初步达成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自动生效,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上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6,(15)
本文首先通过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例子阐述利率互换的概念,进而研究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较之其它金融衍生产品的优势,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介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使交易双方通过利率互换大达到规避风险抑或对冲风险的目的,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互换交易及其新形式吴碧英互换交易是最常用的金融衍生商品。所谓金融衍生商品,是近几年新发展的投资工具。它是从利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商品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的总称。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是其最主要代表。不过,一提起金融衍生商品,人们就会联想到投机和冒险,...  相似文献   

7.
金融互换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数量上,市场风险涵盖了信用风险,包括实际敞口和辅助敞口两个部分,实际敞口等于互换的逐日盯市价值,辅助做口建立在远期利率和汇率的预测上,通过仁德曼─—巴特尔模型进行测定。金融互换的风险可以通过准确的预测、对冲交易、金额结算、互换衍生交易、抵押或担保、保险等方法加以管理和防范。  相似文献   

8.
信用违约互换是信用衍生工具中运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其产生旨在对付信用风险,参与双方之间签订一项金融性合同,允许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并可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本文通过对信用违约互换的分解分析和避险机制的研究,论证其在积极信贷资产组合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认为其在我国将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活跃利率互换交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今年2月人民银行批准利率互换交易以来,国内利率互换业务仍处于初期阶段,广阔的客户需求与市场交易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下一步,国内参与机构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从事利率互换产品的创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市场交易的活跃。  相似文献   

10.
长寿互换是一种交易双方基于目标人群未来实际生存率和预期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定期交换现金流的合约。与长寿债券相比,长寿互换具有交易成本低、操作简捷和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长寿互换的市场发展;其次分析了长寿互换的运行机制;最后推导了基于Wang转换的带触发机制的长寿互换的具体定价解析式。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风险。应用互换这种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管理诸多风险。自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债务危机的发展和投资流向的转移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为此出现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互换,是指互换双方达成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彼此货币种类、利率基础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一种交易。互换交易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派生金融产品。它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契约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按照交易方法及特点一般分为: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及互换等开始在我国陆续出现。已经在我国境内公开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股票指数期货、国债期货、外币期货、外币远期以及外币互换等,同时还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自营和代理国内大企业套期性衍生交易。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B2B信用支付业务是银行为交易买卖双方提供的一种交易结算服务。银行基于结算优势,通过信用介入撮合双方交易,给供应商和买家双方带来便利的金融体验。  相似文献   

15.
利率衍生金融工具(interest dervatives),是指以利率的载体(如国债、商业票证等)为基础工具或以利率为标的,应用于利率市场规避风险、投机或理财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及上述合约的混合交易合约。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跨期交易。利率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经济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突破.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由此造成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市场交易停顿.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银行等金融中介更为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于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汪航  李飞 《海南金融》2009,(7):80-83
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或者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由债券、股权等基础金融资产与期权、互换交易等衍生金融工具构成,使得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最大回报的一类新型金融产品。本文旨在通过对股票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探讨,阐明其本质特征和主要风险,并结合中国光大银行推出的“同升十五号”人民币A股关联结构性理财产品,对该类理财产品的定价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酝酿已久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由此,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新型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本文阐述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利率互换原理,分析了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第一笔利率互换业务,介绍了国内利率互换业务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前景,指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利率互换这一金融衍生品将会成为众多企业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双语     
什么是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是属于场外交易的金融合约,其支付取决于特定发行者的信用等级变动。这里说的特定发行人一般不是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合约的某一方。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资产支持的信用票据等。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隔夜指数互换以其结构清晰、期限短、风险小、高度标准化的特点在最近10年内风行国际金融市场。文章探讨了我国推出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交易的可行性,指出该产品的推出将显著提高国内利率互换市场流动性,推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