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影响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会计与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取决于政府会计所提供的政府负债信息的质量。本文从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角度,以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所需信息为出发点,分析了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对提供政府负债信息栽体的政府财务报告和决定政府负债信息质量的政府会计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会计在政府负债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是信息。由于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是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所需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成为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最基础的技术和最重要的工具。本文从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角度,在分析政府会计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控制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会计不仅有利于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最佳时机的把握,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决策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现状、问题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扩张,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国家财政安全。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体系,充分反映地方政府负债信息,是防范和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与不足,在对当前我国不同来源政府债务统计报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体系的具体方案,并指出建立政府负债信息披露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指出政府负债有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负债的现状以及这种负债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可以缓解上述问题,当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去配套。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政府举债扩大财政性投资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法律和现实的冲突使地方政府负债在很长一段时期作为敏感话题而缺少公开探讨和研究,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管理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债务审计实践和债务预警理论学习,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现状,对建立负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负债预警机制的构建要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直接借入、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欠账等形成的最终必须由政府偿还的债务,称为政府负债。现阶段,从省到市、县、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政府负债问题,有些地方的政府负债已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两倍、三倍以上;如此严重的政府负债,已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经到了非大力减负不可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新《预算法》获得通过,赋予了省一级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的权利,为地方政府负债开了"前门"。实施新《预算法》亟需完善地方债治理机制,一方面要建立起以债券为主的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机制,构建和完善市场约束、规则管理、行政控制相结合的多层面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疏解地方政府巨大的负债融资压力,在逐步建立以债券为主的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机制的制度过渡时期,让地方政府多种形式的隐性负债融资方式能够有序退出,实现地方政府负债融资方式的平稳转换。  相似文献   

8.
改革政府会计制度 防范财政负债风险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政府会计能否提供真实完整的财政负债信息 ,既关系到决策者对财政负债风险的正确评价 ,也关系到防范财政负债风险对策的制定。本文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在披露财政负债信息和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方面存在缺陷进行分析 ,提出了政府会计制度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数额大大增加,大到有风险了,对这一现象如何认识,不仅牵涉到财政体制的问题,还对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绩效有较大影响。本文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22年数据说明增加的程度,然后从几个方面剖析地方政府负债猛增的原因,评价地方政府负债这一公共支出对公共经济绩效正反两面的影响,提出对地方政府负债要合理利用和管理,促进公共经济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市政项目建设需求不断增长,从目前市政项目建设状况来看,受到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难以通过财政支出渠道满足市政项目的融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进地方政府负债融资体系的发展显得非常必要,而发展地方政府负债融资市场一个基础性制度架构就是建立相应的地方政府负债融资信用评级体系。本文阐述了简化后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写及其在地方政府负债融资评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理论上建立了地方政府负债融资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地方官员权力异化和国家审计监管对地方政府负债行为有显著影响。官员权力异化越严重,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速度越快,债务风险越大。但是,国家审计监管力量越强,越有可能降低官员权力异化对地方政府负债的影响程度,进而降低地方政府负债增长速度和债务风险。结果表明,较强的国家审计监管力度有助于防止地方政府官员权力滥用和寻租,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且巨额债务多以隐蔽形式存在,尤其是或有负债,由此隐藏的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而加强债务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对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进行有效计量和披露。然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究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会计计量方法。本文利用现值理论的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进行计量方法设计,并进行案例验证。  相似文献   

13.
美国联邦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中,将负债分为应付账款、公众持有的政府债券应付本息、应付联邦雇员及老兵福利、环境治理负债、到期应付福利、保险项目负债、货款担保负债以及其他负债等八类。此外,还有两项重要的承诺义务单独在表外列示和披露(联邦  相似文献   

14.
政府隐性负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在目前表现得相当突出,这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隐性负债大致可分为直接的隐性负债和或有的隐性负债两种类型,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隐笥负债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要从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内收入所占比重、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共同化解等多方面入手。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风险分担的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根本是要将地方政府举债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置于法律框架之内,既要控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又要防止对地方政府行为过度约束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利于不断完善地方财政预算体系,加快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方人大对政府负债融资的制衡机制,增强地方政府负债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负债不透明的问题应高度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地方政府在政绩意识的驱动下,大搞负债建设,加上银行方面强烈的资产业务扩张冲动,导致地方政府负债和银行对政府项目贷款大量增加,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愈显重要.但地方政府负债透明度不高给贷款风险控制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如不尽快改善,将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及银行的过度贷款,这个问题急需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贺佳  郭俊汝  成前 《会计研究》2023,(8):146-163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本文以2008-2020年地方国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为背景,考察了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能够有效抑制地方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行为,且这一效应在改革较为彻底、审计执行力度较强和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降低内部代理成本和减少政策性负担是该效应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此外,政府审计独立性提升不仅降低了地方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还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提高了企业绩效。本文为有效发挥政府审计监督作用、推进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前,乡镇负债问题已给各级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加以重视并化解。本文首先分析了乡镇负债的内涵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9.
警惕地方政府负债不透明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杰 《中国金融》2006,(21):66-67
当前地方政府在政绩意识的驱动下,大搞负债建设,加上银行方面强烈的资产业务扩张冲动,导致地方政府负债和银行对政府项目贷款大量增加,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愈显重要。但地方政府负债透明度不高给贷款风险控制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如不尽快改善,将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及银行的过度贷款,急需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平台数量增长过快,贷款规模迅速扩张,相关运营问题逐步出现。本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负债情况进行了概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风险,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