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构建对金融体系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必要且可行的。本文对国外金融风险早期预警体系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构建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提供一些思路和信息。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吸取教训,普遍加强了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稳定相关立法,加快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构建金融体系风险预警机制是必要且可行的。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既有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建模等,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金融预警指标对迅速判断金融活动情况并对潜在危机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日本金融活动指数的特点和编制修订经验,并与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从中得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中央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波正向全球蔓延,并已对中国的宏观调控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金融风险。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及目标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次贷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存在有效性冲突。因此,探求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构建的预警指标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防范危机最好的办法是及早地主动地进行调整,避免突然性、大步的调整。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事关宏观经济大局,从目前来看,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与监管体系应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当前我国金融警兆须关注的重点指标,以及金融危机预警与危机管理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见底,深化宏观金融风险研究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宏观金融风险进行概念辨析,寻找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探求相关金融变量的作用机制,对金融预警监测方法进行评介和比较分析,试图为调控和管理金融风险提供新思路和新判据。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具有五个基本要件:范畴的界定;辨别风险扩散的传导机制;建立可量化的风险测度手段,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防控危机的应对方案;形成危机救助机制的预案。宏观审慎管理是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抓手,我们需要准确理解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尽快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实体企业投资选择的动态影响效应。与传统分析方法不同,本文运用利率衍生品价格数据来识别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利用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法获得货币政策冲击对微观实体企业投资选择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动态效应呈现出更丰富的信息:货币政策冲击对企业金融资产占比有显著驱动效应,效应大小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冲击发生一年半后达到峰值。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冲击会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占比在短期内显著减少,而在中长期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使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在短期内都更有利可图,所以在短期内企业倾向于减少货币资金占比,增加非货币金融资产投资和实业投资;政策冲击在中长期对企业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作用消退,盈余效应使企业在中长期的金融资产占比提高,表现出一定的“宿醉效应”。  相似文献   

1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1978~2005年间金融发展的模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和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可以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指标GDP的长期均衡关系支持中国金融发展的“供给导向型”模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不一致;财政支出增加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弱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的住房信贷渠道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住房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自2013年6月以来,利率的上行趋势已从货币市场利率扩散到中长端国债收益率,并蔓延到短端收益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和资金面仅可部分解释国债收益率的上涨。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偏紧趋向、金融机构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削减债券投资额度、银行筹资方式多元化推高资金成本这三大因素,也是引起本轮利率接力上行的显著外力。中长期看,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将随之抬升。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前,债券市场将只有阶段性回嗳而无趋势性好转的行情。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本文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VECM检验方法,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收益率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股票市场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但长期内影响效果不显著;利率的调整在短期内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在长期内则表现为平稳,两者关系符合一般金融理论;进一步地,采用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环境变化对收益率大小的影响。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这种传导效应的结果,做出了相应的判断,并对如何解决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传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NK-DSGE模型,分析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扩展型货币政策能否更加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研究表明:(1)相比传统货币政策,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能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缩短波动持续期,还能提升社会福利;(2)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需结合不同类型冲击下金融结构与宏观调控变量波动的异质相关性,依据金融结构市场化进程,灵活调整其对各个变量的调控力度;(3)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当经济体系面临非持续性技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或金融冲击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福利增进效果越好.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或可为新时期增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构建兼顾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部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形态,对金融运行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计量分析得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以信贷为主要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总部经济冲击的金融市场博弈模型,本文分析了总部经济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机制。辅以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总部经济影响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若干特征事实,本文认为,总部经济通过强有力的融资能力、资金集中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利率议价能力降低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削弱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文韬 《金融论坛》2021,26(4):33-45
本文基于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利率、信贷、汇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银行信贷和利率渠道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物价影响的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幅度存在较大差异;汇率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物价影响的方向和幅度均存在非对称性;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除对个别区域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有一定影响外,对大部分地区影响幅度不大,但区域非对称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