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聂正彦  安小雪 《征信》2013,(6):51-55,77
资信评级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因投资者利益与筹资者利益的对抗、收费模式的变更及松散的外部监管引发了资信评级的利益冲突。利用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影响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因素后,得出应从监管者和评级机构方面着手,化解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2014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以评级收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后续信用评级的调整情况以及评级质量的变化。实证发现,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调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但却提高了评级的质量。另外,当"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与企业存在严重的利益合谋时,这种调低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从评级收费模式视角解释了中国信用评级的偏高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市场》2005,(7):76-76
为规范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产支持证券试点的顺利进行.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3日公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根据规则.受托机构应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前的第五个工作日向投资者披露发行说明书评级报告。募集办法和承销团成员名单;受托机构应在发行说明书中说明资产支持证券的清偿顺序和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4.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资信评级机构法律规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度被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神"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的资信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推波助澜,引起了人们对其规制立法的重新思考.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国评级行业,借鉴此次危机的教训,规范行业运行,保障我国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势在必行.应该把握我国资信评级机构的发展现实,秉持发展与监管并重以及评级公正、客观与独立的理念,梳理与制定相关法律,构建和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模式与收费机制、信息披露与利益冲突规避机制以及法律责任机制等具体的序列化、层次化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成为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端,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人行系统和各地专业银行的咨询公司组成。1988年3月中国第一家独立于金融系统的资信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7月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可以向经认可的债券评信机构申请信用评级。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强 《新金融》2004,(12):27-29
资信评级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资信评级机构的声誉体系,提高投资者的认同度。本文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了资信评级制度内在的微观机制及其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资信评级——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 现代意义上的资信评级是从有了股份公司之后才出现的,它是评级机构通过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过程,采用统一的“信用尺度”,对被评对象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并用“评级语言”通过有效的媒体公布评级结果。 对投资者而言,信用评级可以为其提供有关债务偿还的风险情报,降低其寻求风险情报的信息成本,达到投资者免遭由于情报  相似文献   

8.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化融资方式,其实质是发起机构向代表投资者的信托机构转移信贷资产风险和收益的过程,整个交易过程中,对CDO产品各档次证券的评级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购买预期和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面对理论界对于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失误的指责和批判,本文通过分析评级机构在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稳定金融市场方面的显著功效,说明了评级机构存在的不可缺性。文章认为,现有评级机制中不合理的付费模式是导致评级机构"有意"错误评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投资者和发行方双方付费的双向监督付费模式来改进现有机制。  相似文献   

10.
马进 《甘肃金融》2006,(10):15-17
信用评级是综合经济分析、产业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与预测,并据此对评级对象相应资信能力做出评价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投资人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融资企业资金成本,提高金融监管效率.资信评级机构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服务机构,为广大投资人规避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资信评级部门的评估意见对投资人、发行人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资信等级成为证券流通的护照和投资人认可的优良品牌,成为减少市场摩擦、提高市场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追踪国外评级机构收费模式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评级机构收费模式具有其存在的显示依据,收费模式之争关键还是在于提高评级机构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是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估".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信用评级就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及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标准,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对企业等筹资主体或侦券等融资工具的如期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出来,给投资者、贷款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社会各方实现投资和融资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学武 《征信》2011,(5):17-21
评级机构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的行为令人失望,使人们对评级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在分析评级行业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人们认为评级业现行的发行方付费模式是产生利益冲突的祸根,因而提出多种收费改革方案,包括回归投资方付费模式、加入中间平台结算的发行方竹费模式以及多方付费模式等.分析这些方案的仇缺点,认为每一种付费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2011-2015年被中债资信覆盖的发债A股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了“投资人付费”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质量高低。研究发现:(1)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显著更低。(2)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当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越低时,发行人未来盈利能力越差、预期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越高,这表明“投资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质量更高。(3)“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内部私有信息,但由于同时存在独立性缺失问题,“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仍然不如“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这说明独立性对于评级机构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王松奇  高广春  史文胜 《银行家》2007,(11):124-127
存货证券化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新的融资技术和多元化的投资机会。2001年,穆迪公司对两笔存货交易进行了评级。一笔是与蓝玫瑰公司(Rosy Blue Carat S.A.),该交易涉及比利时的一家钻石公司的蓝玫瑰钻石存货的证券化。另一笔是涉及法国D.B马丁集团(Croup Delbeck Bricout Matin)的香槟酒存货证券化。存货的成功证券化向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和证券发行机构预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近期部分高评级企业违约引发债券市场巨幅震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和公信力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比较不同信评模式下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应主动打破“发行人”和“投资者”付费模式的观念对立,发挥专长,做强品牌,构建良好的市场互动,实现信用评级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随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拿企业征信来说,我国已形成不同类型的征信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在市场上开展竞争的格局,目前已有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知名征信机构。然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制相对落后,缺乏对征信机构、征信活动有效的管理,出现了一些征信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的不规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政策     
公司债发行破壳在即证监会公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经资信评级机构评级,债券信用级别良好;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本次发行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2016年至2021年上半年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据,以核心企业信用评级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在控制核心企业特征和债券特征等因素后,研究核心企业信用评级对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并采用OLS法和2SLS法对上述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核心企业信用评级显著地降低了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债项评级、核心企业财务状况均对此类证券化产品发行定价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供应链金融ABS市场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动我国评级市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手段,功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有效平衡和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质与其享有公共管理职权之间的矛盾将是评级监管改革主要内容。探讨当前评级监管和评级收费模式改革趋势,有助于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