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土地向建设用地转换。通过分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可行性,对改善和激活我国当下的土地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已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完善土地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土地向建设用地转换。通过分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可行性,对改善和激活我国当下的土地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已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完善土地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建平  葛扬 《财政研究》2021,(8):31-46,76
织密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是破解新时代社会矛盾的主要抓手,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维度和区域差异探究土地融资、房价和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三者之间互动机制对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机理.采用系统聚类算法,按照产业协调发展程度将我国省级行政辖区划分成两类.结果 表明:(1)土地融资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2)由土地融资引起的城市房价上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扩大对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土地融资、房价与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在不同区域不尽相同.因此,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国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契机。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分别从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流转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方面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和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当期我国土地制度缺陷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探讨我国城乡统筹对土地制度的本质要求,从城乡统筹角度分析并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逻辑主线,最后对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宅基地配置机制、制度安排及今后的制度改革设计准则进行分析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造成地价节节攀升、土地闲置的原因不在于土地招拍挂制度这种形式,而是我国现有土地供应方的绝对垄断,建议按照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性同权同价的原则,从部分城市"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开始试点多元土地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特征,应用博弈方法对我国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土地流转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农产品价格比是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而原有的城市偏向政策导致了农村在城乡分工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以及农业免税及补贴政策,确实能够提高农村在城乡合作中的利益分享,但却更容易使城乡关系发展为竞争而非合作。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其基础内容。由于历史因素和政策条件的制约,我国城市产业的二元性十分突出,城乡产业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工农业关系不和谐,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建议从促进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资本双向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业现代化等方面完善现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来研究西部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后产生的问题,运用可行性分析和马克思地租理论原理来分析土地经营流转状况,根据在渭南市大荔县的具体调查及研究,对当地所产生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的分析。结论:得出研究土地流转的意义:为更好的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解决当前土地流转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促进现在农业蓬勃发展,解决土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10.
宋代以前城乡集市贸易并不发达,与宋前各朝统治者所执行的工商食官制、重农抑商、市坊制度等"抑商"政治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城乡集市贸易随之崛起。宋代城乡集市贸易发展的根本缘由是土地私有化使农民兼业化,粮食、经济作物增产促进集市贸易兴盛,农村劳动力释放使工业、手工业大发展,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市坊制度,货币金融业支持城乡集市贸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建国初期为发展工业化而实行的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是我国现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历史和政策根源.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畸形,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改革城乡土地二元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推进,以及近年来“小产权房”问题的蔓延及突出,以“城乡土地二元产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土地管理制度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当前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就无法解决,城乡之间相互分割、生产要素无法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壁垒就无法打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原崛起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推进户籍制度创新、推进完善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创新、推进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以促使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论证城乡协调发展与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的过程中,以西安市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了解西安各县区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再依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对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进行合理路径选择,以实现城乡间的经济互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权利观点对中国贫困问题进行分析,从人口劳动权利、土地财产权等方面的权利入手,提出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中国式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城乡二元制度造成了人口流动受限、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权利和劳动就业权利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转移支付无法彻底解决人口贫困问题,只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口就业的保障,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关系的金融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关系的"和谐"对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一方面,"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使农村金融陷入低水平均衡,而缺乏资金的农村金融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健康发展的;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业的商业性经营宗旨强力否定了服务"三农"的宗旨,这是城乡差距扩大、"三农"问题恶化的金融根源。农村金融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对农村金融机构定位的再思考。改革现有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深化为我们解决"城乡分治"指明了一条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财政学命题,只有突破在现有财政收支框架内讨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局限,立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战略背景,并结合下一步财政体制的均等化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从理念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如何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城市的效率源于城乡一体和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新乡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对其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情况分析,得出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种种缺失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提高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特征:基于“半城镇化”现象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解析"半城镇化"现象的基础上,分情况测算了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刻画了其阶段性演变特征,在制度均衡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995年、2000年分别是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转折点,同时是城乡收入差距复归的制度变革临界点;城镇化率达到55.22%时,约在2015年城乡收入差距再度复归,将引发新的土地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土地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通过资源和资本两方面来发挥的。通过土地资本化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土地城市化、工业化。利用土地资本化,加速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促进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作者利用1997~2008年重庆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而短期均衡调整力度不大。土地资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时滞性,而且存在着弱化的现象。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实现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功能,要从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