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当前央地金融监管权边界日渐清晰情景下,国家采取强监管、严监管应对系统性风险防控,在消除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同时,加速了地方金融风险暴露。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尤为明显,包商银行被托管、锦州银行被重组属于典型案例。中小银行在地方金融体系占据重要位置,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和央地金融分权重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地方金融组织不断增加和新型金融业态迅速发展,地方性金融风险逐渐暴露,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控压力不断加大,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的紧迫性日益加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改革探索与潜在问题,发现我国地方金融监管在理顺监管职责、健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问责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为进一步健全我国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应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防控地方金融风险和实施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两大职责,并改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和优化地方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三地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香港是分业监管模式,澳门是统一监管模式,而内地是协调监管模式。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开展金融监管合作面临监管模式选择、金融监管协调、跨境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数据信息流动等重重障碍。基于此,有必要探索完善中央—地方多层次协作体制、政府—社会共同治理方式和立法—司法—执法多维合作模式,多维度创新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的路径。同时重点着眼于创新金融监管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深化三地金融监管的合作,为大湾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无法避免其繁荣期的过度冒险行为,导致系统性风险累积爆发。宏观审慎监管则需识别和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构建4个子系统24项指标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把24项指标划分为六个主成分,共能解释89.724%的变异量。分析我国1995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不断升高,尽管遭遇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保持了难得的金融稳定,这得益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逆周期调控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方新型金融业态的飞速发展,我国以金融监督管理局为特色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已初露端倪,其在弥补"一行两会"监管空隙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型金融业态监管不足、央地监管界限较为模糊、地方"发展经济"与"加强监管"在短期内存在着目标冲突、地方监管效能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为此,我国必须持续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通过强化中央层面与地方层面的立法、构建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制、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地方监管能力建设等路径,不断克服地方金融监管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实现地方金融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6.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金融监管更加重视。在后危机时代,诸如金融监管如何克服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如何防范和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从监管的角度保障金融和经济的稳定等问题需要监管当局的重新审视。而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因此,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梳理便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能够为其今后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金融监管更加重视。在后危机时代,诸如金融监管如何克服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如何防范和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从监管的角度保障金融和经济的稳定等等问题需要监管当局的重新审视。而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因此,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梳理便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能够为其今后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在我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日益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然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休戚相关,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便利人们日常生活、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促进普惠金融高速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正向激励作用,但是也面临着除传统金融风险之外的独特风险,这无疑增加了传统金融监管的难度以及监管盲点。当前,在“云物大智”技术不断突破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难点与盲点,既能保障金融的包容性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性发展,又能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实现适度监管,守住触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底线,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方向与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建立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关头,新旧体制转轨运行中各种利益主体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碰撞与摩擦;为应对入世,各类金融主体也正积极实施着自我调整和改革;新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业的许多潜在风险日益暴露,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监管亦面临重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及时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迅速建立起“四位一体”的有效监管体系,才能确保区域 金融安全、有效、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1.
从美同本轮金融危机来看,金融监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已使美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逆向倾斜,但金融监管还是保持传统模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传统的分业功能型监管则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控不足;二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监管结构显然不能很好适应这种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显示,过快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危机后,各国当局将金融监管的触角延伸到金融产品层面。以产品监管为核心的功能性监管的确立,是金融监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金融监管活动向金融体系最微观、最基础元素的延伸。当前,各国在金融产品监管领域的实践,对于我国开展金融产品监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趋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业发达国家早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泰勒(M.Talyor)提出的"双峰"理论,他认为,金融监管应有两个并行的目标,一是审慎监管目标,二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目标。前者旨在保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后者通过对金融机构经营  相似文献   

14.
颜畅 《中国金融家》2010,(10):144-145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金融业遭受重创,各国开始反思各自的金融监管模式。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国,通过强化维护金融稳定,扩大央行的维稳权和FSA监管权限等措施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统一监管模式,引发了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思潮。英国此次改革发展的趋势概括来说就是完善监管体系,扩大央行权力,强化金融稳定和安全;加强机构之间合作,处理好各监管机构之间关系;强调审慎性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县域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在当前"三会"自成体系、各司其职,且县域地区几乎不设分支机构的监管体系下,县域金融风险管控,金融秩序维护等方面监管缺位问题逐渐显露,阻碍着县域金融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本文以佳木斯市所辖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县域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对优化县域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和"一行三会"模式的分业监管体制,都没有将微型金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到有效的制度框架内,使微型金融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微型金融进行界定、剖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微型金融监管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我国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体系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FI)由于规模大、交易对手多、业务联系广等原因,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大了对SIFI监管政策的研究,确定了识别和评估SIFI的方法,推出了一系列对SIFI强化监管的政策措施,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名单。美国、欧盟和英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加强了对sIFI的监管。我国的中国银行已入选G—SIB,未来还会有大型银行加入G—SIB之列。面对新的形势,客观上需要参照国际社会对SIFI监管的政策新规,完善我国sIFI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始终着眼于防范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却忽视了新兴的全球稳定币及其所引发的支付方式变革。全球稳定币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不仅包括因为替代法币支付功能从而加剧金融功能的脆弱性,还包括加深金融结构集中度与金融网络复杂性。同时,全球稳定币给既有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造成监管信息滞后、监测制度缺位、货币政策失灵以及监管机制碎片化等诸多监管挑战。因此,重塑功能监管的监管理念,创新Regtech监管手段,革新传统监管政策,并推进合作主义规制,是当前金融监管层有效防范全球稳定币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机制,制定或完善国内的相关监管政策,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当前国家明确要求金融监管协调和决定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为背景,基于许昌市金融监管实践进行剖析。研究发现,金融业快速发展引发了银行资产质量、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金融消费等形式的风险累积;金融监管协调存在监管主体及职能缺失、监管协调机制平台缺失、监管实践缺乏协调、监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缺失等方面的不足。据此,本文从实现监管主体全覆盖、夯实地方政府监管协调的责任、明确监管协调的法律制度依据、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强化区域金融监管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迅速加快,我国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体系已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金融机构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联动性越发增强。这一方面,给我国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同时,也导致我国金融体系遭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幅度增加了金融风险和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导致系统性风险持续累积。因此,如何识别、度量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对降低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