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和应对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它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仅是对肇事者进行法律惩处,更要关注和解决生活困难群体的生存困境;二是不能仅是对事件本身的诱因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和直面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三是不能仅是就事论事地看待群体的状态和事件的进展,更要结合群体性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唯有从主体因素、客观原因、背景环境三方面综合考察群体性事件,才有可能制定出治标又治本,合理又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卢翠萍 《金卡工程》2010,14(11):218-218
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高频爆发,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间必然结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既有政治政策、社会环境、利益主体分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群体心理、个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原因。本文立足于阐述社会心理因素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参与者在群体性事件中不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趋势,而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也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反映,基于这一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目前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定义、类型和研究视角三个方面,以期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一个总体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4.
贺军 《中国外资》2010,(6):201-201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可以归纳为权益受侵害型和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两类。在企业具体是有劳资纠纷、破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可以归纳为权益受侵害型和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两类.在企业具体是有劳资纠纷、破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工作方发法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杜相江 《金卡工程》2010,14(11):146-146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征用和城市改造中的拆迁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异军突起,逐年增加,且占总量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利益性明显,对抗性激烈,涉及群体复杂多样,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要减少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源头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梁宝学  姬明昕 《金卡工程》2010,14(11):235-23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接踵出现,并受到各方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网路群体性事件,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网路群体性事件就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数量逐年上升,且每年上升的幅度都比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有:房屋拆迁安置的原因;城建规划管理的原因;劳资劳务纠纷的原因;企、事业改制的原因;特殊对象待遇的原因;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为此,应由坚持应付型接访与主动型办访并重,逐渐向主动型办访过渡,千方百计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千方百计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千方百计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应由坚持稳妥型处置群体性事件与积极型预防群体性事件并重,逐渐向积极型预防群体性事件过渡,加强源头防控,敏锐地发现"苗头性问题",加大处置力度,早介入,早化解与责任地区和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跟踪掌握处置进展情况,随时准备继续协调,要给群众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努力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要树立成本意识,要算经济账,立足于经济利益问题要靠经济手段解决,要带着深厚地感情去感化、去疏导、去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9.
陈涛 《中国外资》2012,(11):102
要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就要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及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来有效应对。创新社会管理要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社会矛盾、做好群众工作、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0.
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是网络群体事件应对的基本环节之一。目前对是否需要联动已有诸多论述,但就如何联动以及联动的模式及程序仍存在不同理解。文章认为,其联动的基本模式包含内部和外部联动两个方面内容;联动的基本程序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即:内部联动一外部联动一组织舆论引导。文章最后还就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的基本要求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司法的挑战与对策研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引申自群体性事件,它不以冲击正常秩序为特点,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影响大、行为指向明确的、相对自发无组织的事件.但是其能量与冲击力却不可小觑.在网络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新现象,已经对我国司法体系构成一定挑战,暴露出司法面临的信任危机.笔者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司法个案不公正、公众维权意识的觉醒、社会公信力被透支的普遍背景,此外,特定的群体心理唤醒机制是司法危机生成的心理原因.解决危机的出路与对策在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易君 《金卡工程》2010,14(9):42-43
群体性事件的酝酿萌芽、发展激化与平息恢复的过程,表现为具体的情报信息,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事件中信息的运用和处理,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及其运行对于实现合理的信息管治、有效的事态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思阳 《河北金融》2012,(4):38-39,41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破坏社会秩序、制约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基层作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和关键节点,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工作中的优势,全方位提升和完善基层化解群体性事件能力,有助于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将群体性事件化解于基层。  相似文献   

14.
张向阳 《金卡工程》2010,14(6):135-135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摩擦不断。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社会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暴露于网络中。在这场网民与政府的博弈中,网络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并屡见不鲜。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的社会现实,尽快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和明确界定,为依法、科学、妥善、高效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找到逻辑起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岩 《金融博览》2014,(7):61-61
品牌危机管理是指从有损品牌形象的事件的发生到演变为品牌危机的全过程管理。企业应从品牌事件发生开始就提高重视.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防止品牌事件进一步演变为品牌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即要明确如何应对危机,更要及时、主动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6.
何花 《金卡工程》2010,14(10):195-196
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突出因素。本文在分析群体性事件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信息公开,揭示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诱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群体性事件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就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社会主义信贷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信贷资金的收回率;第二种认为是信贷资金对企业的促进作用;第三种认为既要看信贷资金的收回率,又要看信贷资金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我是持第二种意见的。因为信贷资金的收回率和信贷资金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把信贷资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不公现象的屡屡发生,引起了许多群众的不满,然而合理的诉诸渠道的堵塞,使得怨恨不满不断积累,以至于当有一根导火线时,便会导致一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可以表明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可以根据其发生的数量,频率,范围来作为衡量国家是否稳定的标准。要想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必须要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万事究其根本,所以,分析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成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胡滔 《金融电子化》2014,(11):48-49
正"如果说互联网是21世纪的颠覆性事件的话,我们现在仅仅处于这个漫漫征途的起点。"今年招行田惠宇行长在路演时回应互联网金融,提出银行自身要练好内功,"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互联网的思维"。对于银行业而言,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既要认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在战略上不能妄自菲薄、人云亦云、自乱阵脚,也要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在战术上高度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