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本文利用普尔规划分析选取1996—2014年的相关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进行实证分析。普尔规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市场的冲击方差远小于产品市场,即宏观经济冲击依旧主要来源于产品市场,这意味着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确定为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数量型指标。随后的协整检验亦证明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1994年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发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政策实施中运用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分析货币需求并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单整检验、EG两步法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等计量方法构建了中国1994—2004年的长期静态与短期动态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过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应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本文选取1998年至2005年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运用计量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人民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该中介目标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央行2013年1月推出新型宏观调控工具SLO,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越来越偏向定向化。新型工具的出现是否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本文验证的内容。本文使用2013年1月到2016年10月的月度CPI和货币供应量M2、M1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货币供应量不再是价格指数的原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目标,而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此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完善的货币政 策目标指标体系,选取M2和人民币贷款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对比指标,基于向自回归(VAR) 模型,利用2002年至2017年6月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方 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操作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90年代放弃了货币供应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德国在其他国家都相继放弃货币供应的中介目标的情况下,仍坚持这一目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与两国各自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有关,特别是金融创新对两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货币供应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国内引起了争议,本文通过使用比较分析法和历史辩证法,比较分析美德这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明目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是基本合适的,只是在执行的某些细节上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0.
把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确立为货币供应量,是把国外的成熟经验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是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重大突破。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自己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中央银行来讲是一项新的尝试,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各层次货币的具体选择,这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是分层次划分的;二是决定中介目标的因素及合理增长范围;三是对中介目标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1.
尤瑞章  徐蓬  陈彬  王庆  宋瑞晰 《浙江金融》2012,(1):13-17,24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调控成本巨大,调控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扩大货币统计口径的范围,给出了M3、M4等货币供应量指标,以引起货币当局对全社会资金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国库库存余额逐年加大,季节性波动明显,国库库存变动对与货币供应量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库库存的运行变化。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国库库存与货币供应量的特征,并分析了两者关系;接着探讨了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近十年的数据检验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后的实际效应;最后得出:货币当局将国库库存变量纳入中介目标监控体系,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在结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构成,中央银行对它们的可控性由弱至强。为能够及时而有效地观测与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力度,需要对便于观测与控制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测与预警.文章应用基于先行指标体系的景气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周期波动,揭示中间目标的运行趋向。测算结果显示,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信贷增速将放缓。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发展使房价进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房价与货币政策中介变量、宏观目标变量间的关系呈动态变动。本文通过TVP-SV-VAR模型研究发现:与M2和信贷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房价的关系更稳定,且对彼此波动的反应更强;近些年房价波动对产出、物价波动的边际效应减弱,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仍较大,房价对外部因素波动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建议国家应坚持稳定房价的总基调,把好货币供给闸门,合理管控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加强房地产各项融资监管;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人口流入和住房库存等实际情况,合理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近年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市场预期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本文构建我国结构因子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Factor-Augmented VAR,SFAVAR),尝试探讨情绪因子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模型包含133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样本期间为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实证结果显示,市场预期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在考虑情绪因子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因子及货币因子具有抑制效果,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受利率上升冲击呈升值趋势。此外,当模型加入情绪因子时,短期内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因子所造成的冲击大于忽略情绪因子的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中市场预期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内容本文将近似理性假设引入新兴新古典综合理论(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建立起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NPC-MPR模型)和新兴新古典综合泰勒规则模型。之后对我国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5年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当局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实施泰勒规则的路径,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金融创新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实践。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研讨了四种经济指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央行应对金融创新在货币政策上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然而无论是从相关性、可控性还是可测性上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央行中介目标客观上已经不合时宜。在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解决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存在问题的方法是放弃任何中介目标,采取通货膨胀率目标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市场深化与资本市场发展,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该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完善资产价格统计范围的角度,对我国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实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资产价格变动确会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且不同资产价格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影响不一。建议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提升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我国1985—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要高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政策并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