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施更加慎重。为更好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中央银行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做好平衡,在不同种类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逐渐兴起,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作为金融监管的新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我国金融调控的又一重要支柱,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中央银行宏观政策体系。本文从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出发,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提出健全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进行权衡。本文借助Willem(2010)提出的信号模型,引入中央银行政策偏好,构建了一个包含货币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央行损失函数,并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在关注价格稳定的同时兼顾金融稳定目标,采取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则会明显减小损失函数。而中央银行如果要在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实现均衡,就必须在关注总量调控的同时,对关键环节和领域采取更为直接的差别化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对仅仅依靠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宏观审慎管理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银行在保持金融稳定中的优势,及其对宏观审慎分析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与宏观审慎管理其他部门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依 《中国外资》2011,(16):63-63
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揭示了在大量信息不对称,金融尝新复杂和监管框架不完整这样的金融世界里,"自我调节"显然不能起到作用。本文认为,已经至少有两个主要政策影响着金融危机。一个是监督管理政策,另一个是货币政策。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中央银行能如何来帮助避免下一场财政危机。特别是,对于宏观审慎性政策的作用和限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揭示了在大量信息不对称,金融尝新复杂和监管框架不完整这样的金融世界里,"自我调节"显然不能起到作用.本文认为,已经至少有两个主要政策彩响着金融危机.一个是监督管理政策,另一个是货币政策.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中央银行能如何来帮助避免下一场财政危机.特别是,对于宏观审慎性政策的作用和限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促使当前政策当局对两种政策的使用都比较积极,总体政策有效性相对没有政策协调时得到了明显加强。这些相互作用强化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意味着中央银行具有强烈的动机来确保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但是也需要有相应措施来确保每个政策反应函数关注各自的主要目标。本文在对逻辑框架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刻画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及其与宏观审慎当局最优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指出宏观审慎政策应在考虑对信贷供给影响的前提下维持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宏观审慎当局的整个目标权衡造成影响,宏观审慎当局允许货币政策变化通过非中性的风险承担渠道对银行稳健性产生影响,故而即使是在存在宏观审慎工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会影响金融稳定。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寻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组合模式对于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意义重大。本文在DSGE模型中同时纳入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资本充足率和贷款价值比宏观审慎政策规则、民营和国营企业。按照货币政策规则是否需要考虑金融稳定变量,宏观审慎政策规则是否需要考虑经济稳定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损失函数是考虑各自最小化还是合并最小化三类标准,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模式分为8类,探讨每类模式下的政策效果。结果显示,最优政策组合模式为:货币政策规则主管经济稳定变量、兼顾金融稳定变量;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主管金融稳定变量,兼顾经济稳定变量;中央银行追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损失函数之和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张启阳 《新疆金融》2013,(10):78-83
<正>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意识到金融稳定的重要性,纷纷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在此背景下,修改后的韩国银行法赋予韩国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新职责。为更好地履行宏观审慎政策职责,韩国央行于2011年9月推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系统性风险评估模型"(Systemic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Macroprudential Policy,简称SAMP),并在其2012年6月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予以介绍。该模型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评估及预  相似文献   

11.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童点.本文从临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临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吴恒宇 《金融研究》2019,474(12):1-1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完善金融稳定制度体系的一个革命性思考是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进展基础上,对中央银行传统目标及其政策手段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指明了金融稳定重回中央银行目标菜单后,中央银行协调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逻辑框架,以及有效政策工具的变革方向。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必须依托流动性管理方能收到实效。第二,金融业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流动性管理面临一般均衡要求,中央银行目标应该从狭义价格—即通货膨胀转向广义价格—即更广泛的金融资产价格体系。第三,金融风险决定了危机是一个概率事件,危机救助决定了道德风险是必然事件,金融系统稳定、金融创新和零道德风险是金融稳定的新"不可能三角"。第四,高效率的流动性管理是在事前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事后有效救助金融崩溃的根本手段,通过流动性对广义价格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最终可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双重目标。第五,在新业态等金融创新冲击下,基于支付体系的实时流动性管理技术,将逐步取代基于事后统计体系的传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密切关注资金流转的必要性,资金流量表是这一领域的有力分析工具。随着相关数据的逐步充实,运用资金流量表方法开展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具备更大可行性。本文介绍了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框架及其国际实践,尤其是中央银行的实践,并重点探讨了资金流量表在分析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失衡、金融危机的资金流量表特征与宏观审慎管理、社会融资规模与中国金融深化进程、融资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等相关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潜在运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内外的学者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目标、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体看来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借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模型框架,分析了资本要求和贷款价值比率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一致性。单一的政策很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在实践中必须进行动态平衡。因此,必须转变监管理念,着手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相似文献   

17.
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从"一致"走向"不一致"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为解决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不一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须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到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框架中来,为建立新的包含审慎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制定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进行了持续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在完善自身宏观审慎框架中学习和思考.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有几种制度模式. 是中央银行模式.中央银行模式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爱尔兰,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捷克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央行兼有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制定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进行了持续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在完善自身宏观审慎框架中学习和思考。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有几种制度模式。一是中央银行模式。中央银行模式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爱尔兰、  相似文献   

20.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