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托模式: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明  陈柳钦 《新金融》2004,165(10):11-14
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本质在于破产风险的隔离机制,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背景下,信托模式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信托在资产证券化应用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本质在于破产风险的隔离机制,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背景下,分析了目前制约信托在资产证券化应用的因素,指出信托模式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原理,指出了目前中国法律环境开展专利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冲突与缺失,认为信托型SPV是最适合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两房”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中扮演SPV(特殊目的载体)重要角色的"两房",大量购买其他机构发行的MBS和留持贷款并从事衍生交易,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外承担了相当的风险,作为SPV没有做到能与自身引起的风险以及与发起人破产相关的破产风险相隔离,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借鉴这一经验教训,我国应审慎推进实施资产证券化,SPV设立运作应回归"破产隔离"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对金融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参与各方均受益。这种多赢的实现主要缘于一种制度设计,而此制度设计的关键是"风险隔离","风险隔离"的关键又在于构造合适的特设目的机构(SPV),因此,SPV处于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架构的核心。但SPV形式多样,选择时除了符合资产证券化本质之外,还要考虑它所根植的制度环境。据此,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下设SPV子公司应是适合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特设目的机构的佳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挥着风险转移、提高流动性、信用增强等创新功能.伴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其中风险弊端不断暴露,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成为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的核心环节.SPV作为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妙笔",是整个隔离机制的枢纽.构建SPV需保持其独立的法律人格,并在严格限定的业务范围内活动.同时,需在发起人与基础资产之间建立起"真实出售"的防火墙,在发起人与SPV之间"防止实质合并",选择符合法律、经济标准的基础资产,用于防范资产证券化的外在风险.尽可能地使信用增强、信用评级的过程及结果客观公正,是对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风险隔离提出的要求.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为资产证券化积极发挥效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托业"一法两规"的颁布,为运用信托模式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安排(破产隔离)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在我国现实环境下利用信托模式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及可操作性,并进而探讨了运用信托模式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及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风险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的灵魂所在.其风险隔离运作机制借鉴了信托财产独立性原理和信托的破产隔离功能以及财产上之长期管理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保护受益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盖永光 《济南金融》2005,(2):21-22,26
随着信托业“一法两规”的颁布,为运用信托模式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安排(破产隔离)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在我国现实环境下利用信托模式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及可操作性,并进而探讨了运用信托模式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及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广春 《银行家》2006,(3):103-104
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9月29日发布并于12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的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特殊目的机构只有一种——信托。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化对SPV的选择是相当灵活的。既可以是信托机构也可以是合伙企业;既可以是发起机构的附属实体也可以是独立的公司。我们知道,SPV是证券化中的特有设计,其作用在于隔离投资人与发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中所欲达到的"破产隔离"状态,使得原始权益人向SPV转让拟证券化资产时须做到"真实出售"。但在信托模式下,需要构建一种"对价他益信托",才能同时满足信托法和破产法对财产转移的要求。但无疑,此种架构与信托基本法理相互冲突。所以,"信托独立性"与"破产隔离"的天然契合,是一种亟待祛魅的幻象。在此基础上,须重构资产证券化的公司模式,解决好"能否仅以债权出资设立公司"、"股权众筹的可行性与政策红线"及"子公司能否向母公司回购自身股份"三个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及实践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合成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  相似文献   

13.
范晓娟 《金卡工程》2010,14(4):147-148
SPV自身的破产隔离构成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法律机制的前提性内容,在了解SPV常见的三种组织形式下,选择何种形式尽管对其破产隔离机制有些影响,但明确经营范围、制约SPV自愿与非自愿破产、限制其业务及负债是SPV破产隔离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是突破了传统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新的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其运作机制的本质在于风险隔离,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其本质要求.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着诸多法律障碍.本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是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的现实选择,能够在短期内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操作性较强的交易规则。由于目前的信托模式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与缺失,导致潜在的法律冲突与风险。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托模式的规则,实现资产证券化制度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沈定成 《新金融》2007,(11):54-55
资产证券化正作为商业银行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方法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但资产证券化自身也存在风险。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主要是破产风险,表现为三种形式:特殊目的机构(SPV)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转移时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以及资产转移后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只有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才能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合成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一、合成证券化与传统证券化的差异(一)信用衍生…  相似文献   

18.
徐吟川 《金融会计》2006,(11):16-18
合成资产证券化(Synthetic Securitization)的产生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十分的成熟,然而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化的时候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银行将贷款资产售卖给特别目的机构SPV的时候,等于将自身的客户转让给了SPV,虽然从实质上来说很多SPV都是由发起行成立的,但银行仍然会面临着客户关系遭到损害的危险。于是一种不需要将资产池(Assets Pool)转售给SPV但是仍然可以将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风险利得有效转让出去的证券化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下文称为“合成证券化”)。  相似文献   

19.
<正>区别于商业银行,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均受到公开融资限制,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借由资产证券化,这两类公司可以将存量贷款资产变现,缓解资本压力,增强公司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风险的界定、分割和重新分配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通过结构安排将资产转化为证券,资产证券化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给了特殊目的载体SPV,实现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二是由SPV发行偿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证券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证券化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信托的组织形式,具有实现证券化目标的天然优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选择了信托模式,但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却与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中国法律制度存在着冲突,因此导致了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出现了理论上难以解释的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