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寻租企业为隐藏违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有动机通过俘获外部审计师,弱化审计监督机制,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寻租影响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寻租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购买审计意见;寻租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续聘现任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购买.从影响机制看,寻租企业操纵盈余的程度越高,则购买审计意见的意愿越强烈;寻租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审计费用的方式购买审计意见.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企业层面、市场层面,还是在地区法治层面,寻租企业所处环境的治理体系与监督机制越严格,则对于清洁审计意见的购买动机越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强化审计市场监管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5-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高管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发生高管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审计费用更高,由忙碌程度高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会进一步加强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生高管变更会导致战略调整程度和审计投入的增加而使得审计费用增加;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公司规模较大的样本中,高管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审计师和相关部门关于公司高管变更审计与监管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审计委员会治理与审计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独立性和勤勉程度三个方面,将审计委员会与审计师规模、异常审计收费、审计师变更等结合起来考虑,探讨审计委员会治理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不利审计意见改善和审计意见恶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勤勉程度对外部独立审计师审计判断及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结合考虑审计师规模、审计收费、审计师变更等相关因素的前后均可以发现,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勤勉程度,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而且亦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对上市公司在审计师选择和审计费用的影响.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一种主要社会资本.本文发现地区间信任度的差异导致了上市公司在审计师选择方面的不同和审计费用的不同.经实证结果验证与信任度低的地区相比,信任度高的地区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影响制度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强制轮换制度总体上没有显著提高审计质量,其原因一是强制轮换制度执行中存在规避行为,导致审计师变更频繁和过渡审计师的出现,其对应审计质量较低;二是强制轮换制度实施后,新任审计师的平均专业胜任能力下降,导致审计质量下降。而具有原客户审计经验的审计师在被强制轮换后重新审计该客户的审计质量较高,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整体下滑。本文的发现对进一步完善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阳  张立民 《会计研究》2007,(10):87-94
本文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审计制度安排中独立性威胁现象及审计委员会制度对独立性威胁的制约作用之后,基于2002—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基本情况,以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为反应变量,对审计委员会制约独立性威胁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但这同时也是反映政策效应的结果,即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倾向于主动配合监管政策设立审计委员会。本文的研究还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说明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未能在制约独立性威胁方面发挥作用,该结论同时得到实践调查结果与补充检验的支持。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制约独立性威胁方面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运用有序多项Logit模型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8年利用变更审计师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可以成功购买审计意见,审计师对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判断缺乏一致性,对于公司的盈余操纵、持续经营风险、债务风险、关联交易、存货所隐含的审计风险还缺少充分的职业关注,审计意见购买的治理有赖于加强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变更审计师行为的监管,开发定量审计技术与提高独立审计全行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机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及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可能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也更容易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机构投资者对审计师选择、审计意见的上述影响在法律保护较差的环境中更加明显。在控制了自选择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改善独立审计的治理环境,进而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它是法制等外部治理环境的重要替代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审计意见购买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研究多以单个上市公司为对象来研究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意见购买,且国内外的经验研究一直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考虑到在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集团是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以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发现审计师对集团内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导致集团内多家上市公司变更该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企业集团通过变更事务所能够实现审计意见改善。此外,变更对象不同,变更后果也不同,首次审计该集团业务的审计师更容易屈服于集团,更容易被收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2002—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以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财务盈利的相关系数(简称为盈利可信度)作为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审计师变更总体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变更前一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或者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使其盈利可信度下降的程度更大;出于对审计服务级差需求的审计师变更,无论是升级变更还是降级变更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均显著高于同级变更的公司,而升级变更为声誉较好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盈利可信度的提高程度最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以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于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强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识别不足造成的。研究结论同时还说明审计意见分歧、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以及对审计服务的级差需求是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包括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师变更现象,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独立审计鉴证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越多,年报被实施问询的概率越高。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对交易所问询内容的影响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组和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组,审计师披露的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为交易所监管提供风险提示线索;当被监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线索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验证了审计师与交易所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存在互补关系,两者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更大的协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客户相对规模、非诉讼成本与审计意见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研究,我们发现,相对较小的客户(相对于其审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客户)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审计师事务所对小客户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性,可能与诉讼成本和非诉讼成本的权衡有关。给定会计准则的偏离事项,审计师对大客户出具审计意见,预期的非诉讼成本(如果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高于预期的诉讼成本(如果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理性的审计师倾向于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师对小客户出具审计意见,预期的非诉讼成本(如果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低于预期的诉讼成本(如果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理性的审计师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诉讼成本和非诉讼成本的权衡,导致相对较小的客户更容易招致审计师的不利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所有权结构作为公司代理成本的衡量指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两个方面对所有权结构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审计的需求方来说,当第一大股东壕沟防御效应越强时越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来缓解公司的代理冲突,减少代理成本;从审计的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较少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即当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时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大。但相对非四大来说,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审计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审计报告改革旨在降低传统审计报告的模板化问题,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本文从审计师变更的视角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模板化问题。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可以减弱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模板化;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审计投入的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信息量的增加是审计师变更降低关键审计事项模板化披露的作用机制;当业务负责人、非“四大”背景的审计师发生变更以及企业外部分析师跟踪数较低时,审计师变更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模板化的降低效应更加明显;此外,审计师变更通过降低关键审计事项的模板化披露减少了企业的财务重述,同时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本文不仅丰富了审计师变更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相关研究,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提升审计报告改革长期效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2014-2021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非国有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并基于审计风险的视角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使用有限合伙协议架构显著增加了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其作用机制在于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增加了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提高了经营风险,这增加了审计风险,进而导致公司审计费用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内外部治理水平低、两权分离程度高、实际控制人担任经理人、客户集中度高、外部竞争更激烈的企业中,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有限合伙协议架构的经济后果、控制权设计与审计费用等领域的相关文献,在实践上则为审计师、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更深刻地认识有限合伙协议架构的重要影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吕梦  王兵  苏文兵 《会计研究》2021,(1):155-166
本文以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总监任期重叠为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两者任期重叠时间长短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和审计总监的任期重叠时间越长,公司盈余质量越高;并且,这一正向关系在审计委员会信息获取成本和公司股权制衡度越高时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总监的财务专长和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以及外部审计任期和行业专长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但审计总监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年限对两者关系则有显著增量影响,且签字会计师变更会削弱任期重叠的的正面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之间相互长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如何完善内部治理和监督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计师变更可能是新任审计师实施低价揽客竞争策略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结果。借助可观察的审计费用,本文对审计师变更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审计师变更过程中新任审计师大多实施了低价揽客策略。但同时,还发现了一种特例,即大规模审计师变更为小规模审计师的情况中,新任的小规模审计师不仅没有像正常竞聘那样降低审计收费,反而获取了更高的审计收费,这表明大规模审计师变更为小规模审计师的情况更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审计质量的双维研究范式及其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影响路径和经济后果是审计实证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本文提出的审计质量双维研究范式,审计质量包含了审计师监督强度和审计师声誉两个维度,双重维度的区分凸显了市场供需双方关注视角上的差异。公司治理观下监督需求、市场中介角色下的信息需求以及高诉讼风险环境下保险需求共同构成了声誉维度的审计质量需求方驱动因素。审计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市场竞争策略是审计师效用函数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进而对审计师监督强度产生影响,二者构成了审计质量的供给方驱动因素。审计质量的不同维度决定了其影响路径分别表现为信息质量和信息可信度两个层面,然而间接导致的显著经济后果主要来自于声誉维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力研究独立审计师对内部审计依赖程度的影响,着力于探索哪些重要因素将影响独立审计师评估内部审计的可靠性,其重要性先后顺序如何,帮助理清各要素在外部审计师选择内部审计时所发挥的作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发展现状,从而对我国外部审计如何更科学有效地与内部审计相互协作给出建议和进行实务指南。藉此为独立审计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为后来的研究学者提供继续研究的空间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新闻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并融合心理学的"铺垫效果"及"框架"理论为分析构架,以2008—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会计稳健性作为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研究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质量的作用机制以及媒体负面报道对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质量影响。研究表明: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地,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媒体负面报道的铺垫效应及框架设置对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质量具有明显改善效果,且这种作用在审计师升级变更的审计质量方面更强。这一结论为加强新闻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审计监管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